浙江在线11月01日讯 位于王江泾镇的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现存京杭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经过无数年的风雨冲刷,长虹桥风采依旧,横跨在运河两端,蔚为壮观。每天,有无数条船从桥下经过,悠然而平静。
但这几天,长虹桥变得热闹非凡。
4天来,四面八方的村民、新居民等自发赶来。与平时不同,他们不是来参观长虹桥,而是牵挂着守护长虹桥20多年、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桥人”的叶桂林。大家默默祈祷,“桥人”生命能够创造奇迹。
但这只是一种奢望,昨天上午11时20分许,“桥人”被打捞上岸,许多人禁不住失声痛哭。
“哪里都不去,谁也请不回”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风吹或是雨淋、天寒还是地冻,“桥人”每天都露宿河边,厮守着长虹桥。一守就是20多年,从未间断。
“桥人”叶桂林,王江泾镇人,今年57岁。在许多人眼里,他有点傻,有点怪,也有点可爱。20多年,他从来不要报酬,在桥墩上绑防撞的轮胎、绳索等,义务指挥船队通过。
“桥人”兄弟姐妹有好几个,还有一个儿子,今年已经32岁了。“桥人”的儿子叶坤生对父爱记忆并不深刻,在他几个月时,母亲就离他们而去,“这对父亲打击很大。”叶坤生从小就由奶奶带大,父亲经常在外面,后来就守在长虹桥,“哪里都不去,谁也请不回。”
“我在镇上读书时,还经常带点饭菜给父亲。”叶坤生每次看到父亲那蓬乱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心里有说不出的苦:“让他回家,他就是不肯。”2001年,叶坤生的奶奶去世。患有视力二级残疾的他,次年只身来到杭州学习并从事盲人推拿至今。从此,父亲的生活变得更加清苦和孤单。
守桥的日子是单调、枯燥、寂寞的。平时,他话特别少,有时喝点酒,见到人,总是笑笑或者点点头。许多当地村民时常给他送点饭菜、泡面或者零花钱等。不过,有船只经过时,叶桂林的嗓门很大。李师傅经常开船经过这里,老远就听到他在大喊:“慢点,慢点!”
年复一年,人和桥风餐露宿,凝固成一尊“人桥合一”的雕塑。“桥人”的故事,由此不断在坊间流传。
“我就是想见见他最后一眼”
10月28日上午11时许,“桥人”同往常一样,打算给桥墩缠绕缆绳,不料发生意外。“桥人”落水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村民、新居民等每天都自发而来,等待着奇迹的发生。
昨天上午,长虹桥及四周站满了人。人群中,有同村和周边村的村民,有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新居民,也有经过这里的船老大……大家都把目光聚集在负责搜救的潜水员身上,或沉默,或祈祷。
83岁的干娜英老人一大早就赶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桥墩下。“他喜欢喝白酒和红酒,白酒可以喝半斤。”干娜英说,“桥人”过得太苦,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
西雁村老支书陆志德站在桥岸一侧,几乎一言不发。“到了年底,我们总是要给他送点吃的什么,也做了他很多工作,让他回家,但他始终听不进。”
“我经常看到他,他实在太可怜了,自己也经常给他送点吃的。”家住长虹桥附近的赵永生这几天每天都过来,“我就想见见他最后一眼”。赵永生望着桥墩说:“他是长虹桥的‘守护神’,20多年下来,真的不容易,没有人能够如此坚持!”
……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潜水员一次次沉入水底。突然一名四川籍新居民大叫:“在这里!”
循声望去,只见“桥人”漂浮在桥墩正前方的数米处,光着上身,背部朝上,周围满是水草,随着船只的经过,一浮一沉。在水警和众人的共同努力下,昨天上午11时20分许,“桥人”终于被打捞上岸。
此时,人群中,一些人再也忍不住了,失声痛哭。对于长虹桥而言,或许“桥人”将永远成为人们的记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