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自十八大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钱江晚报》: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了“生态文明”,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您如何看待这一变化?
卢子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加以强调和谋划,这是前所未有的,其意义远不止当下福祉,而是将它作为关系民生、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美丽中国”为终极目标,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
查志强: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发展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是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做出的新调整和新安排,也体现了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意识。
唐建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其实就是人自身健康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各自为政,必须各方统筹协商、科学布局,更高层次的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扮演区域间协调者的角色。
“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钱江晚报》:环保部长周生贤曾经说过,“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我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怎样的环境代价?
唐建军:2003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4%,却消耗了全球7%的石油、25%的氧化铝、27%的钢铁、31%的原煤及40%的水泥。
每个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以往的发展方式付出了沉重代价,无疑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之后,往往是花五六倍的代价修复环境,并且效果不佳。
查志强:以浙江为例,过去30多年里,浙江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低增值”的“三高三低”现象,使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难以承载。浙江的经济发展若继续保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资源消耗强度,长期来看将难以为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