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阿克苏11月18日讯 初冬访乌什,这里在浙江省衢州市历经两年多时间的对口支援后,各族群众的教育、卫生、安居、养老等诸多民生事业,正在嬗变中呈现出全新气象,为金秋过后的乌什,增添了无限亮色。
数据,最能量化援助力度:2011、2012两年衢州对口乌什共实施援建项目45个,总投资11.84亿元,其中直接与民生相关的项目35个,占全部援助资金的89%。其余10个项目也间接与民生建设相关。
“因为衢州的对口支援,乌什这两年的民生发展是跨越式的。”乌什县委书记申海涛说,乌什是一座国家级边境贫困县,全县20.85万人,汉族只占6%,去年全年财政收入只有6745万元,可有了衢州的对口支援后,两年来仅援疆项目总投资便有近12亿,这无疑使乌什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了坚强保障。
病有所医——
建平台、援设备,一支队伍“永不撤离”
在乌什县人民医院,有一间特殊的会诊室,室内墙上挂着两面布告栏,内容是衢州市人民医院各科室64名专家的姓名简介。在这间会诊室里,每一位前来医院看病的患者,均可自主选择,通过衢乌远程电子诊疗平台,免费请万里之外衢州医疗专家,为自己进行远程会诊。
日前,62岁的维族大妈麦苏木汗·热依木,便享受了一次同时由三位医疗专家为自己会诊的待遇。屏幕前,她不时地侧头轻声询问身边懂汉语的医护人员,眼睛盯着前方屏幕里远在衢州的3位医生。她已经一个多月没睡过一个踏实觉了。她睡觉先是气喘,夜里长时间无法入眠,一双小腿肿胀得厉害。
在远程诊疗室,坐在她身边的是乌什县人民医院内科主任肖秀国、外一科副主任医师援疆医生汪正飞,屏幕的那头则是衢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屠晓鹏、呼吸科主任田明庆、感染科主任卢伟力。
“热依木的病情有些复杂,我们的能力有限,会随时通过远程诊疗平台,请衢州的专家对这位危重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把关。”肖秀国说。
因而事实上,对于经济发展落后,医疗资源匮乏的乌什来说,远程诊疗平台的存在,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当地优秀医疗人才比较欠缺的短板,更能为当地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接受浙江医疗专家会诊,带去极大便利。
据统计,自远程诊疗平台于今年7月启用以来,分远程会诊和远程培训两种用途,先后连线170余次,共有130余位乌什医院的各类疑难病人,通过两地会诊,治愈了疾病。
对于该平台,乌什县县委副书记、衢州援疆指挥部指挥长徐登富说,远程诊疗平台是衢乌远程服务体系“一站四平台”之一,总投资215万元,目的旨在立足科技援疆,利用现代化信息传输形式,把新疆困难地区的教育、医疗、农业、党校等相关部门与浙江沿海发达地区相连接,建立统一网络信息传输平台,达到民生建设资源及时共享。”
如果说远程诊疗平台是一支“永不撤离”的专家队伍,那么5名衢州援疆医生所做的努力,便是在为乌什培养一支“永不撤离”的人才队伍。
为进一步扩大乌什人民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两年来,5名衢州援疆医生也一直在积极付出,在开展师徒结对的同时,更为医院实施了合理化改革方案16条,更新生化仪、开设ICU病房、实行电子病历,新开展三踝关节切复内固定术、前交叉韧带断裂吻合固定术、宫腔镜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14项,推动乌什县的整体医疗水平向前发展。
此外,衢州援助乌什医疗事业所交出的成绩单,更已惠及全县每个角落。
2011年投资520万的亚曼苏乡卫生院和投资1109.46万的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项目,现均已建成交付。为全县11个乡级以上医院配备的救护车,大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到卫生院、进城就医。
更有甚者,是为县人民医院、各卫生院以及全县107个行政村购置的价值1270万元的各类医疗设备,在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的同时,与同步推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预防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产生重要作用。
学有所教——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两年来,要说衢州援助乌什的45个项目中,哪个项目最受乌什县教师拥戴,全县八个乡教师医生周转房项目必定无出其右。
因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乌什一直有人才难留的困惑。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各乡小学的教师住宿条件实在太差。
阿恰塔格乡中心小学教师哈丽代姆•阿不力克木去年9月从新和县考入特岗教师队伍,刚到学校,看完宿舍后,心就凉了半截:旧教室隔成的宿舍,没有围墙,没有自来水,没有卫生间,相临马路,冬天漏风,夏天闷热。晚上女教师都不敢多喝水,只因担心中途起夜。
类似情况在其他乡也普遍存在。近几年,新疆开始推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让大学毕业生到村、乡级小学任教,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但是紧张的农村教师住房现状给特岗教师计划带来了不少阻力。“农村不同于城市,几乎无房可租。教学条件苦不说,还无房可住,让特岗教师下得来,却留不住。”奥特贝希乡党委书记李明飞说。
如此一来,衢州援建的教师医生周转房,自然就能广受欢迎了。该项目总投资3733万元,在全县八乡建成45和60平米的周转房416套,内设厨房、客厅、卫生间,并配有数字电视、电话线、宽带等,可实现“拎包入住”。项目现已基本竣工。看着可以即将入住的新房子,哈丽代姆说:“能住上这样的宿舍,我留在村里,就觉得踏实多了。”
可事实上,教育工作的根本,并不在于硬件设施有多优越。“包括周转房项目在内,我们的乌什县衢州中学、国庆中学体育场、教育设备采购等项目,虽然总投资近亿元,但其作用还是只停留于‘授人以鱼’。”徐登富介绍,两年来,为了帮助当地各界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他们共安排了1819万元资金,帮助乌什的党政领导、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民族干部、基层干部以及各行业技术人员,到浙江参观学习、挂职锻炼。
“乌什与衢州相比,两地经济差异是一方面,更明显的是思想观念的冲击,体现在我们教育工作中,尤其突出。”乌什县教育局副局长王光理,去年下半年曾在衢州市教育局挂职3个月。他说,他们11名在衢挂职的乌什教育干部,收获都很明显。“如果没有这次经历,今年上半年乌什县有史以来的首届教研节,或许就不会来得这么早。”
在衢州挂职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的三个月里,王光理走访了许多学校,也参与了当地各种教研活动,看到当地把教育工作当成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把自主开展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研常态,令他深感两地教育现状上的差距,也造成了心理上的一种冲击。
“长期以来,乌什县的教研现状,一直只停留在日常的教学检查层面,至于课题研究之类,根本没有。”结束挂职回到乌什后,王光理一方面长期关注着衢州教育部门和一些学校门户网站上的工作动态,另一方也开始考虑要在乌什也开展一些类似的教研活动。至今年4月,终于成功举办了乌什县有史以来的首届教研节。
时至今日,王光理依然深刻认为,乌什县的教育事业要向前发展,仅仅依靠外出学习和援疆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最需要营造积极的教研氛围,培育自身的内生动力。
经过长期努力,以上半年的教研节作为转折点,并借助远教服务平台和9名援疆教师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家访制度,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结对,聘请援疆教师为县教育督学和名誉讲师等方式,转变乌什县各级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今在乌什二小、乌什二中、国庆中学等多所县城学校,类似高级教师上展示课、中青年教师开展优质课大赛等教研活动,已渐渐被乌什县广大师生所接受,教研氛围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