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来自日常生活 中国徐志摩诗歌节侧记
2012年11月19日 03:02:40
浙江日报海宁11月18日电
诗歌怎样唱出生活的美,又如何说出刺骨的痛?将这道题摆到当今的诗人面前,他们将给出什么答案?在今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节上,几十位诗人以“新诗与我们的生活状态”为题进行了学术研讨,说出他们的见解。
“诗歌应该以笨拙面对真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开门见山地说,新时期以来“地域诗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是因为他们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觉,写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还有一些人,白天打工,晚上写诗,在诗歌中楔入生存状态。”说着,王光明念出了民工诗人郁金写的两句诗:瘦下来的青春,与城市的繁华成反比。
“将生活写进诗,生活便有了诗意。”皮肤黝黑的何永智带着浓重的海宁口音接过了话头。他在海宁街头踩了20年三轮车,一有空隙,就将粗粝的生活写成一首首美好的诗歌,近百首诗歌发表在《诗刊》等报刊上。
《上海诗人》编辑孙思也说,令她满意的诗歌往往来自日常的生活。她写《娘》时,“每酝酿一句,或是一段,便泪如泉涌”。这份爱化作句句真情:杏花月白/银汉三更/一弯云彩从月亮走过/那是你么?娘/年年清明/风暖了/叶子清了/娘,我总也寻不到你……
生活与真实,成了当天诗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诗评家霍俊明为当代诗人同质化的写作而担忧,在他眼里,“仿真性写作”更多替代了真情实感;诗人江离则认为,诗歌在对世界的凝视和出神中更新对现实的认识;诗人伊甸直言,要做一个天真的诗人。
每日关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