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两新党建 正文
33.产业链上建党组织推进党建与发展双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委组织部 刘义

  近年来,黑龙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按照“因地制宜、按需组建、共建共享、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建立“设置科学、管理规范、相融互动、和谐发展”的农业产业链党组织,形成党委领导、行政组织配合、社会组织参与的产业链党建工作格局,呈现出“产业链上党旗红、产业党建硕果丰”的喜人景象。

  一、多措并举,实现产业链党组织的全覆盖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必须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的建设工作有效的切入点和依托,加强在产业链上开展党的工作力度,使党建的触角在农村经济工作领域内不断得到延伸和拓展。

  一是采取“五个依托”的方式,积极建立农村产业链党组织。2010年,区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在农村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符合建立党组织的农村产业要按照程序,经过严格审核,及时批准建立党组织。依托生产基地、行业协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党支部。根据党组织的组建方式、采取直接管理、属地管理、行业协会统管等多种形式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各乡镇积极探索党组织设置模式,根据产业链经济规模、协作关系、从业党员等具体状况,因地制宜设置产业链党组织。阿什河街道城建村是个鲜族村,早在1998年由4名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率先牵头领办成立了稻米协会,协会秘书长兼村支部书记陈鹤峰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积极扶持带动了217户村民从事优质水稻的种植,并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拓展市场,增加了大米的销售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类产业党支部17个,产业党小组70多个,涉及工贸、种植、养殖、运输、加工等10多个门类,在产业链上从事生产经营的党员600多名。

  二是通过灵活设置党组织的建制,探索顺畅的行业管理模式。在农村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阿城区从条件成熟的地方抓起,积极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等模式,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形成产业链党组织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在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中具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支部,隶属于村党总支。如金龙山镇米面经营联合社有8名党员,从业相对固定,单独组建了金龙山镇米面经营联合社党支部。乡镇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或在乡镇范围内跨村建立的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正式或临时党组织,隶属乡镇党委。跨乡镇成立的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成立党组织,由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对不具备条件单独设置党组织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建立党小组或指派党建联络指导员的办法,组织党员开展活动,并积极培养优秀分子和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待条件成熟后,及时成立党的组织,确保基层党的工作不出现新的“空白点”。

  三是不断创新主题实践活动载体,搭建发挥作用的互动平台。近年来,阿城区在实施“先锋工程”活动中,突出了致富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实际,开展了“抓产业、创实业、富家业”活动,使村党组织强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党组织凝聚人心的物质手段,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成为本行业的“领头雁”和“主心骨”。蜚克图镇由8名在职党员和12名农民党员组成的粮食经营联合社党支部,根据党员的特长和意愿,将联社党员分为技术指导组、流通销售组、帮扶组等3个工作小组,负责为种粮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市场开拓服务,每年为278户粮农增收20余万元。料甸满族乡西华村党支部通过开展“协会连百家”活动,将全村31名有致富能力的党员按主要从业情况和各自特长“对号入座”,编入两个协会党小组,每位党员联系协会以外的5家农户,帮助和引领农民尽快致富。

  四是坚持强化党的教育和引导,发展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区委始终高度重视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产业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建立了乡镇党委委员联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并以乡镇党委为单位建立农村致富能人档案,及时把文化程度较高、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农民纳入发展党员视野。同时,采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员与致富能人“结对子”等形式,建立了党员会(社)员联系普通会(社)员制度。松峰山镇老党员、林蛙养殖协会理事长马启坤关心青年人的进步和成长,先后有12名会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会员王占奎在他的引导和培养下入了党,还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被推选为支部委员。2010年以来,全区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申请入党的会员达724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323人,被正式吸收入党的有58人。

  二、因势利导,加强产业链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按照“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种资源,建立了管理规范、相融互动的产业链党组织工作机制。

  一是规范产业党支部的运行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产业党支部,制定和完善了产业党支部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议事制度及“三会一课”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产业党支部的建设和运行有章可循,从而推动产业党支部建设。重点做到“五抓”,即抓政策宣传,提高党员群众发展产业意识,引导产业健康运行;抓学习培训,提高党员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抓能人带动,壮大产业规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抓人才培养,吸收优秀人才,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抓指导服务,围绕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推进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强化产业党支部的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产业党组织,明确产业党支部的共性和个性职责,强化分类指导,规范和加强产业链党组织的党员管理,对党员组织关系推行“柔性管理”,保证每名党员能及时参加组织活动,做到不脱管、不漏管,接受产业党组织和原单位党组织的双重管理。党组织关系转入产业党支部的党员,以产业党支部管理为主;党组织关系未转入的党员,以原所在单位党支部管理为主,产业党支部协助管理,凭党员证明信,参加产业党支部的组织活动。

  三是做好产业党支部的技术培训。针对各类经济组织党员生产特点,采取“党员夜校”、“党员论坛”、“流动党校”等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党员培训搭建“学习课堂”,把培训课堂搬进生产车间、田间地头,不断提高党员闯市场、搞经营、促发展的能力。三年来,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7期,培训党员3700余人次,农民群众6200余人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丰富了产业链党建的内容。阿什河街道南城村黄牛协会成立初期规模小、效益不好,在村支部组织党员到周边县市学习经验后,党员杨志多方筹资,带领其他50名协会成员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协会迅速发展壮大,效益年年递增,存栏量由原来的500余头发展到6000余头,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目前,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协会中涌现出致富带头人327名,在他们影响和示范下,已经形成了粘豆包、石材、黄牛、渔业、笤帚等特色村屯700多个。

  三、顺势而为,充分发挥产业链党组织的作用

  在加强产业链党建工作中,通过积极引导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资源融合、生产互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日常运行机制,有效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实施“能人强村”工程,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围绕产业选好带头人。结合产业特点,打破地域界限,采取自愿报名与党员和群众推荐的方式,把威信较高、能力较强、带头作用发挥较好、有一定经营头脑和一定产业规模的党员作为产业支部书记候选人。同时,从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回乡人员中选有技术专长、致富能力的年轻人作党支部书记。目前,全区产业党支部书记的平均年龄不到45岁,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6.9%,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上致富产业项目和一技之长。通过举办培训班、党员电化教育、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构建实用、灵活、直观、便捷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闯市场、搞经营,加快发展能力,让他们率先成为行家里手,成为带头发展“顶梁柱”。同时,依托产业党支部和能人党员加强对当地群众的实用科技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致富能力。围绕产业储备能人库。把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吸收入党,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

  二是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建立党群互助的帮扶机制。引导农民党员结合所从事产业的实际,向群众做出技术承诺、风险承诺、目标承诺,并向群众公开,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等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推行承诺制,促使党员带头上项目,做产业发展的“示范员”;为企业全程服务,做农民致富路上的“服务员”;组建协会进入市场,做农民与市场对接的“联络员”。各级党组织积极引导协会、合作社中的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子,实行“一帮一”,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把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向产业链延伸,设置帮扶责任岗、科技示范岗、流通服务岗、信息咨询岗等,在资金、技术、信息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联系户脱贫致富。三年来,为贫困户协调资金100余万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097个,帮助200余户贫困户脱贫。截止2012年4月,在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党员的帮带和促进下,全区参加绿色水稻农民协会的户数816户,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参加奶牛协会户数253户,存栏超过1000头,产值超过5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协会达到27家。

  三是发挥“双强双带”作用,做好区域内农户的各项服务。涉农部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坚持选派技术能手到各村蹲点指导当地群众发展农村产业,帮助群众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对规模较大的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划分若干党员责任区,安排“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为责任人,明确带领群众致富的目标和机制,制作责任区公示图,接受群众监督,做好区域内农户的各项服务,确保每个“双强双带”型党员干部每年带动10名以上普通群众创业致富。在此基础上开展“比技术,看谁种养效益高;比规模,看谁带动能力强;比奉献,看谁扶助人员多”为主题的“三比三看”竞赛活动,促使产业链上的党员们提高技术档次,做大产业规模。亚沟镇全店村支部针对全村80%以上农民靠一家一户闯市场的松散型粘豆包生意成本高、效益低的实际,帮助组建粘豆包协会,发展会员800余人,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的经营模式,2011年生产量达到600万斤,年创利润360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亚沟镇被赋予“中国粘豆包第一镇”的美称。目前,在全区创建的69个农民专业协会或合作社中,有56个是村干部和党员富裕户创建的,占81%以上。

  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产业链党建工作,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上”,采取“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模式,找到了社会组织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激发了党员先进性,拓宽了群众致富路,实现了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无缝覆盖,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农民市场化进程,特色产业、特种水产、特色家禽养殖均实现新突破,产业化水平有了新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嵌在产业中”,把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直接延伸到党员和群众最关心的农村产业上,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提高,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