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枯死的古樟
东边幸存的古樟
清代所作《古樟双翠》壁画中,两棵古樟曾相映成趣
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 近期,记者走进坞根镇坑潘村、泽国镇部队营区,探访了两株树龄800年以上的古樟树。倾听古树的“述说”,记录下古树与当地人之间的动人故事,引发了不少读者的共鸣。
今天,让我们继续访树之旅,来倾听大溪镇沈岙村两株古樟的故事。
宋末元初,为了躲避元兵的烧杀掳掠,潘氏老祖宗德翁带着一家人四处漂泊,寻找栖身之所。1276年农历六月初六,德翁在大溪镇沈岙村栽下了两棵樟树,并把是否在此定居的决定权交给了它们。“它们如果成活,潘氏就世世代代以此为家;如果没有成活,就继续迁移。”
或许是明白了德翁的心意,也或许是想给潘氏一个安定的家,两棵樟树成活了。从此,潘氏便扎根在沈岙村,世世代代与樟树为伴。而在736年后的今天,一直默默守护着沈岙村的它们,一棵已枯死,另一棵奄奄一息。
古樟树下曾是繁荣的台南“丝绸之路”
“对立门前几百年,两团浓绿午阴圆。乔樟交映斯村里,翠盖双垂大道边。百尺枝梢横暮蔼,数重晴翠锁炊烟。居民都傍林边过,林下逍遥亦是仙。”清代的庠生崧生公在《古樟双翠》中描绘出一幅世外桃源般的景象,沈岙村的村民在樟树下过着神仙般逍遥的生活。
如果你去过沈岙村的文化公园,凉亭里“还原”的《古樟双翠》壁画一定会让你难忘:两棵高大的樟树分立在台门两侧,一排低矮的围墙上开满了花,不少文人墨客在台门里进进出出。“这里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还出了不少进士呢。”沈岙村党支部书记潘明奎笑着说,如今文化公园里陈列的诗词,很多都是进出这里的文人雅士留下的。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形容古樟的栖息之所再恰当不过。
而最让村民们自豪的,则是沈岙村当年的繁荣。“古樟所在的这条路是当时的主干道,那时,常常有经商的人途经这里。”潘明奎说,从黄岩到潘郎,这里都是必经之地。古樟下的文人骚客、商贾游人络绎不绝,这条古樟下的林荫小道,俨然成了台南的“丝绸之路”。
曾遭火烧雷劈,还被“扒皮截肢”
在沈岙村村民的记忆中,20多年前的伐树造房是无法磨灭的伤痛。
“当时缺少保护意识,紧邻西边那棵樟树就盖起了房子。由于樟树树根盘错,影响造房,树根就因此被截断了。”提起20多年前的往事,潘明奎心痛不已。
记者在现场见到,西边那棵枯死的古樟只剩下深黑的树干和烧焦的树枝。“这棵树被火烧和取掉树根后没有立即枯死,造成它死亡的,是被人‘扒皮’。”82岁的潘义传说,当时,村里盛传樟树树皮有药用价值,来“扒皮”的人特别多。
记者在《沈岙村史》中还找到这样一段话:1977年3月8日,天下雷雨、雹,大台门外西边那株大樟树,雷打下来,削去大樟树,掉在长人五妹面前,五妹惊呆。“那次被雷劈断的樟树枝,还压断了围墙。”潘明奎回忆说。
而东边幸存的那棵也曾被“截肢”和火烧过,在两排间隔不过三四米的房屋中艰难生长着。眼前的一切,和崧生公描绘的《古樟双翠》大相径庭。
“其实,东边这棵树早就空了。”村民潘义传说,几十年前,一群孩子在古樟下玩火,结果一下子把樟树给点着了。“外面看不到火,火是顺着树洞往上烧的,连树枝都在冒烟。火扑灭以后,树根部位就出现大洞了。”潘义传指着根部新砌的水泥说,“水泥也是那时候填充上去的。”
遭白蚁啃噬夹缝中的古樟命悬一线
“记得小时候,这两棵樟树长得特别茂盛,露出地面的树根就像凳子一样,一到中午或者傍晚,树下总是坐满了人,去晚了还没地方坐呢。”回忆起当年“抢凳子”的事,潘义传脸上露出了几分孩子气的笑。
“因为樟树很茂盛,落叶也特别多。那时,我们小孩子就拿根签子,把树叶一片一片串起来,然后拿回家当柴火烧。”潘明奎回忆说,“有时候一天能串好几米呢。”
和村民闲话家常时,村民们和记者提得最多的就是这两棵大樟树。在东边的老樟树前,记者和村民一起用皮尺测量了它的周长,靠近地面的部分大约有9米左右。
“虽然现在村民们的保护意识很强,但是,白蚁常年寄居在树洞里,我们真怕连这株古樟也倒下了。”潘明奎说,他们试着给古樟打了几次杀虫药,但效果并不明显。
“你看,这边的树根都跟地面脱节了,就是白蚁咬的。”潘义传指着西面一处树根说,“希望能有专家过来看看,给它‘治治病’,已经有一棵枯死了,我们不想再失去剩下的这棵。”
- 5岁男孩手腕被夹 喊着“我要坚强”等待救援
- 杭州梅灵南路大巴与面包车相撞 村民自发赶来救援
- 杭州梅灵南路大巴与面包车相撞 村民自发赶来救援
- 只因报警人说不清地点 20分钟救援15分钟都在问路
- 竹木公司变压器着火 庆元消防火速救援化险为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