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1月29日讯
昨天,38岁的姚勇(化名)被推进省肿瘤医院的手术室,他要做的是双侧颈淋巴结清除及左侧甲状腺残叶清除手术。“我害怕去医院,害怕看到医生护士用那种异样的眼光,更怕我的孩子长大了会承受压力。”姚勇害怕医院,因为他是一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这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前夕,卫生部通报,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万余例,存活38万余例。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主题定为“行动起来,向‘零’迈进”。这个寓意深刻的“零”,不仅指零新发感染、零死亡,还包括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零歧视。
就在上月,姚勇在其他医院求医曾被拒之门外。即便是身在救援一线的医护人员,也难免对艾滋心怀戒备。
“说实话,恐惧肯定有。但他既然来了,出于医生的职责,我们不能推诿。”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赵坚强说,姚勇是今年第8例到省肿瘤医院就诊的艾滋病病人,“每一次的手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今天,记者从省肿瘤医院得到好消息,这台进行了3个半小时的手术很成功。
双侧颈淋巴结清除的手术创口大,但在赵坚强看来,避免风险并不难。他说:“手术中除了平时应有的装束外,我们还佩戴眼罩、多戴几层手套等,以免缝合伤口时戳破手指,或者患者的血飙到眼角膜上,降低医生、护士被病毒感染的风险。”
“有了预防,手术就跟平常的一样。做手术感染艾滋病病毒,这样的几率其实不大。”赵坚强说,手术过程中,他特地放慢了速度,力求小心谨慎,避免误伤。
“平时和艾滋病患者接触,是不需要全副武装的,仅仅皮肤的触碰,不会导致病毒感染。”和患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头颈外科护士长黄静解释道,在打针、换药、术后创面清理等有创操作时,才需要特别防护。医院在排班的时候也尽量安排同一个护士对病人进行护理,采用无针输液,尽可能减少风险。医院还会保护患者隐私,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姚勇一样,省肿瘤医院曾接收的其他7例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都安心地走出了医院。
省卫生厅负责人表示,目前艾滋病无法治愈,社会上仍有部分人怀有歧视、恐惧情绪,其中也包括部分医护人员。但是,随着近年来对艾滋病的防治宣传,这些负面情绪已有极大缓解。每年,省卫生厅都会对医护人员进行防艾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能够以医生的专业素养对待艾滋病病人。
请记住,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只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共同进餐、握手等一般性接触都不会成为传播病毒的渠道。面对像姚勇这样的患者,我们或许应该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排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