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散步走到万松岭路,来到浙江省烈士陵园门口,门口竖着一块牌子,提醒人们要保持肃静。对逝者保持尊重,是天经地义的,何况是烈士。有的民族,是以唱歌跳舞祭祀先人的,中国不是,肃静、肃穆才是中国人的祭祀文化。烈士陵园的这个告示牌,显然是恪守着中国传统文化。
走上去,是长长、向上的石阶——长度和向上的角度,是为了增加仪式感,它提示并强化着祭祀的气氛。
终于到了烈士陵园的核心位置——纪念广场周围,分布着烈士纪念馆、烈士名录碑和烈士群雕。但是,肃静、肃穆被喧闹代替了——烈士名录碑后面是一桌桌麻将、扑克。这时,想起大门口的那块提示人们保持肃静的牌子——难道竖这块牌子是为了戏弄我们的感情?让我们保持肃穆的心情就是为了打破它?或者烈士陵园的管理者在进行一项试验,一项文化试验,看看能不能摸索、创立一套欢乐的、热闹的纪念烈士的方法?所以一个烈士陵园分为了两个文化区,门口保持传统文化,要求肃静;里面麻将扑克实验创新?
为什么要这样猜呢?总要有一个理由、理念,哪怕是一个说法,一个借口,把两个相反的、互相冲突的东西统一起来——这是人的本能,文化本能。所谓文化,就是一种内心的秩序;一种秩序就是一种文化的特征,个人凭借这种秩序识别这是否是自己的文化,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也就是说,在烈士陵园里,我找不到精神秩序了,失去了归属感。我想知道,我的归属感被谁剥夺了?此刻,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环境里?决定这个环境的人们,持什么样的文化观?或者他们根本不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观”?
我对各种庄严、庄重的牌子是很相信、很敬畏的。烈士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很多中小学生都要来这里纪念烈士,向烈士献花,献诗——估计那几天麻将桌会暂停营业几天——这些对烈士充满崇敬的、在朗诵的时候会掉下眼泪来的孩子,多半不会想到,他们留下鲜花离开后,这里会响起劈里啪啦的声音。他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知道这些,就会无师自通:看起来很庄严很庄重的东西,都不必当真的,然后他们以“不必当真”为行动职责,以对付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待周围的若干人,对待自己的国家,就像烈士陵园这样对待烈士,对待”爱国主义”,对待孩子对烈士的那份庄严和肃穆——最终,也是在对待自己的一生。不仅仅在烈士陵园,很多挂着庄严的牌子地方,很多人、很多事,都处在这样的对付状态中。
当我们学会对付的时候,我们会嘲笑自己当初的真实和天真——因为继续真实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倒是会妨碍成功,所以,成功学才成了最受尊崇的“学问”。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