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和终身教授们一起参观院史馆。赵中帅/摄
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 12月1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65周年庆典大会上,举行了终身教授授牌仪式。22位医疗专家成为了浙大一院第一批终身教授。他们都已年过六旬,年龄最大的马亦林教授已84岁高龄,至今依然坚持做门诊,做科研,发表论文。心内科黄元伟教授,1952年进入浙大一院,今年已82周岁,也照样看病查房。
听诊器+X光片+心电图
什么毛病都要看
作为22位终身教授的代表,黄元伟教授在会上深情地说:“这么多年来,感触最深的就是日新月异发展的医疗技术。在上世纪50~60年代,临床医师看病时就靠一个听诊器,一张X线片或多加一个心电图,是很原始的。现在不同了,我们有了伽玛刀、PET/CT、ICT、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多排螺旋CT等众多先进的医疗设备。”
以前腹部外科对原因不明的腹内肿块需要破腹探查,现在不需要了。以前神经内外科对原因不明的头痛是否肿瘤,对卒中是出血还是梗死,大小如何,很费脑筋,现在有了上述设备,一清二楚。目前该院的螺旋CT是国内最先进的,作冠脉成像清晰可靠,还可以了解斑块特点,以评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如果它报告冠脉无病变,可靠性100%,就不需要住院作冠脉造影,可以让病人少花钱,少受痛苦。
病历书写端正
是对病人的尊重
作为浙大一院老一辈的教授,如感染病科王季午、血液科郁知非、泌尿外科杨松森、普外科黄德瞻,都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要求问病史做体检一丝不苟,分析病情,逻辑性强。
郁知非教授,三级查房十分严格,要求年轻医生熟悉病人病情,思路清晰。当年曾有一位年轻医生因回答不出郁教授提出的问题竟急得晕了过去,当时查房的严格可见一斑。
王季午老院长要求病历书写要端正,要体现对病人的尊重,王院长曾经因为看到一本字迹潦草的病历而严厉批判了那名医生。就是在这种严格的训练和要求下,一大批年轻医生后来成了我省各科的领军人物,这种医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生,严谨求实也成为了浙大一院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
浙大一院一直以来十分注重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成立了传染病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室、内分泌实验室等,多年来,浙大一院坚持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不断解决医学难题,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那时没有手机
烧饭还去病房看望病人
医院以前比较小,医生病人也没有手机联系,那时候一个医生连续值班24小时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我们住的宿舍,旁边就是住院病房,有时候在宿舍烧饭,抽空还去病房里看看病人的情况。为了随时准备抢救病人,老院长王季午教授每周末都在医院举办活动,如音乐会、舞会,组织不当班的医生、护士参加。除了丰富了医生的业余生活,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旦病人需要,这些医生、护士可以最快速度到达抢救现场。
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院士说,终身教授授牌是体现医院传承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铭记老一辈医疗专家所作贡献的一个重要举措。
12月1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建院六十五周年庆典大会。卫生部、中华医学会、浙江大学、全国各地兄弟医院、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厅等单位和部门领导参加了庆典大会,中国工程院10余位院士参加了此次盛会。
浙大一院于1947年11月1日成立,历经65年风雨洗礼与不懈追求,始终秉承“求是”学风,笃行“严谨求实”之道,从建院之初仅有65张床位的医院逐步发展为拥有2500张核定床位,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