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洞只有两米深,并未挖到墓穴内部
这处墓以前是否被盗过无法确定,现在的墓碑是后人新建的
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柳贯的墓上被人挖了一个洞,难道被盗了?这一消息在兰溪横溪镇国庆村传开,村民都慌了。
柳贯是元代文学家,当时文坛“儒林四杰”之一,培养出了明朝名臣宋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国庆村大部分村民都姓柳,他们自称是柳贯的后裔。祖宗的墓被盗,这还了得?
大家纷纷猜测,是那个“金头御葬”的传说引来了盗墓贼。
元代古墓惊现一个两米深大洞
前几天,国庆村村民柳炳建刚好厂里放假,想着冬至快到了,该到祖先的坟头转转,除除草培培土。
刚走到墓前,他赫然发现,在坟头的后方,出现一个直径1米、深约两米的大洞。洞口处堆了很多新鲜的泥士,显然是刚挖不久。
消息传开,村民都急了,立即报了警。
兰溪市公安局梅江派出所接警后,在11月30日早上派人赶到了现场。
这是一座淹没在杂草中的古墓,看起来只比普通的坟墓规模大一些。要不是村民介绍,外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位名人的墓。
“其实,说是盗洞有点勉强,有人确实从上往下打了一个洞,但并未穿透到墓穴内部。”梅江派出所的周警官说,根据现场勘查,警方推断,柳贯的墓并没有被盗。
虽是虚惊一场,但警方担心,这座幕恐怕已被盗墓贼盯上。民警在墓地周围安装了探头和报警器,以防万一。
关于“金头御葬”的传说,纯属子虚乌有
现在,柳贯的后人都在猜测,自己祖先的坟墓遭盗墓贼光顾,是因为那个“金头御葬”的传说。
这个故事听上去挺离奇,在国庆村,几乎妇孺皆知。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成功夺得政权后,曾问自己的首席文臣宋濂,为何学问如此之好。
宋濂回答说:“我的学问只不过是我的老师柳贯先生的九牛一毛。”朱元璋听后,迫不及待地对宋濂说:“柳先生学问这么好,赶快让他来京,朕要见见他。”
于是,一道圣旨传到了柳贯的家里。
柳贯做过元朝的官员,心里不踏实,便让书童前去探探风声。临走,柳贯嘱咐,如果事情不妙,便把雨伞夹在腋下;如果是好事,便把伞打开来。
书童听前去探听,结果是大好事,却因一时高兴,忘了先生先前的吩咐,跑着回来报喜时,忘了将伞打开。柳贯一见不妙,便吞金自尽了。
朱元璋听说后,惋惜不已,便赐了一个金头给柳贯陪葬。还吩咐,用十八口棺材分葬各地,以防盗墓贼黑手。
不过,对于这个传说,对柳贯颇有研究的柳氏后人柳哲进行了驳斥。
柳哲是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他说,跟据黄溍撰写的柳贯《墓表》、宋濂撰写的《行状》,以及柳氏家谱记载,柳贯出生于1270年八月初一,卒于1342年十一月初九。
“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1368年,此时距离柳贯逝世已有26年。再说,柳贯死时,朱元璋还在做和尚甚至乞讨为生。那时候,宋濂刚过了而立之年,还在‘江南第一家’郑宅东明书院做教书匠,功名全无,哪里来那些离奇的传说故事呢?”柳哲说。
为官时两袖清风,墓内应该没什么宝贝
负责调查此事的周警官说,“我们进行了初步了解,柳贯生前挺穷的,不是什么达官显贵,墓里也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这一点,得到了柳氏后人的赞同。
虽然官至厅长级别,不过,因为都在教育系统工作,在古代,这就是一个清水衙门,没什么油水,俸禄也不高。即便是辞官回家课徒,所收的学费,也不过仅能糊口而已。
宋濂曾对柳贯退休后的清贫生活作过描述:“杜门不出者十余年,先庐书间,仅蔽风雨,而食粥或不继,先生处之裕如也。”
后人柳哲对于盗墓贼的行为也气愤不已,他特别从北京打电话给记者说,“先祖为官时两袖清风,辞官后也没什么积蓄,连妻子下葬的费用都是攒了好几年才攒够的。他的墓中,金银财宝是没有的。盗墓贼盯上这座墓,只能显露出他们的无知。”
今年正值柳贯逝世670周年,后人期盼其墓地得到更好的保护
根据宋濂在《行状》中的记载,柳贯的灵柩南归后,与其夫人合葬于浦江县“通化乡荆山之阡”,位置就在现在的兰溪横溪镇。
不久之后,柳贯儿子柳卣出面邀请柳贯的好友黄溍、弟子宋濂、戴良撰写《墓表》、《行状》、《墓表碑阴记》等,并刻在碑石上,这些都有证可考。
最近几十年,柳贯墓因疏于管理维护,渐渐荒芜,成了一个乏人问津的小土坡。
直到1989年,柳氏后人根据《蜀山柳氏宗谱》关于历代先祖生死卒葬的记载,以及村中老人的指点,才重新找到了淹没在荒草丛中的柳贯墓。当时柳贯墓地已经十分简陋,通过仔细辨认,依稀可以看出稍微凸起的小土坡,那高高的墓表碑刻都已不翼而飞。
1992年,为了纪念柳贯逝世650周年,柳氏后人成立了柳贯研究会,集资重修了柳贯墓。
“今年正值柳贯逝世670周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很气愤也很悲哀。”柳氏后人说,“虽然柳贯墓比较简陋,但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金华名人,他的墓地是有重要文物价值的。”他们期盼,柳贯墓能够列入政府文物保护单位,使这一文化血脉得到更好的传承。
柳贯其人
他是元代著名文学家
也是一代名臣宋濂的恩师
柳贯生于1270年,卒于1342年,婺州浦江人(他出生的地方现在属于兰溪横溪镇)。
在当时,柳贯被称为“文场之帅,士林之雄”。他不仅诗作得好,文章写得更妙,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柳贯还是一位教育家,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儒学大师戴良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宋濂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自己的授业恩师:“读书博闻强记,自礼乐、兵刑、阴阳、律历、田乘、地志、字学、祖谱及老佛家书莫不通贯……濂虽不敏,受先生之教为深。”
虽然学贯经史,但柳贯在仕途方面却并不怎么如意。他30岁出仕,出任江山县教谕,相当于县立学堂的教委主任或校长。
到60岁告老还乡时,他也只不过是江西儒学提举,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
退休后的柳贯则一直在家乡收徒授学,读书著述,沉潜于理学研究。
在柳贯71岁的时候,迎来了仕途第二春,他被元朝政府任命为翰林院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文史馆顾问。官居五品,这也是他做过的最大的官了。在这一任上干不了不到一年,柳贯就病逝了,被后人迎回故乡安葬。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