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1日讯 中国的父母是世上最操心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求学到就业到成家立业,哪样不付出难以计数的辛劳。而很多中国父母就连孩子交友、穿着打扮、饮食起居、下一代教育问题等细枝末节,也喜欢掺上一脚,并一定要子女听从安排。为子女“呕心沥血”,包干一切的父母被网友称呼为“中国式父母”。
近日,中青报做了一项就“中国式父母”的民意调查。调查显示,76.5%的人表示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90.2%的人感觉父母这种做法会给子女带来很大压力。
“中国式父母”最喜欢哪些方面干涉子女?我们来听听杭州几位年轻人的心声以及专家对此看法。
“中国式父母”
最喜欢干涉子女哪些事?
调查显示,“中国式父母”最喜欢干涉子女的事,排在首位的为“谈恋爱结婚”(78.2%),其次是“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其他依次是:选择学校(59.3%)、选择专业(54.1%)、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培养下一代(37.7%)等。
3个女朋友先后分手
都因父母不满意
31岁的郑哲,突然对自己心心念念的婚姻,毫无信心,“不是我不想结婚,而是我喜欢的,父母都有各种理由说NO,他们硬塞给我的,我感觉就是我妈的翻版,所以拉锯了很多年。”
作为杭州本土人,郑哲的父母觉得儿子是完美的化身,有学历,有物质基础,对他的恋爱婚姻,老两口看得比天还大。郑哲先后找了3个女朋友,都被他父母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给吓跑了。
“我不是没有抗议过,但每次老爸血压飙升,老妈眼泪汪汪的,我想想算了算了,投降吧。”
现在,再有人给郑哲介绍女朋友,问他有什么要求,他都是一脸苦笑,“我没有要求,满足我爸妈要求就行了,我是在替他们找媳妇。”
自理能力很差
因为活儿一直被父母抢着干
家境富裕的新杭州人刘韬,全家都在杭州安了家,在同一个小区买了两套房,父母住一套,他住一套。能搬出来住,是他“闹独立”唯一的胜利。
可是, “太近了,我爸妈每天早晚都来,早上来给我晒被子,晚上来给我做饭,跟住在一起有什么区别?”
“哎呀,韬韬,你被子都不会晒,我来我来”,“银耳不是这么浸泡的,我们来。”,“衬衫你根本不会洗,去忙去忙,妈妈给你洗好晾好熨好挂好。”
每当刘韬要干点家务什么,妈妈就冒出来,抢着帮他完成。到现在,他还是不知道怎么把被子搬晾架上,不清楚银耳需要浸泡多久、怎么煮糯,更别提洗衣烧饭了。
现在,刘韬拼命工作,一心想调去上海总公司,“自由,起码远离他们,我就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
为了子承父业
父母三番五次“抓”他回老家
在上海读了7年书,张谭一毕业,就顺利进入外企工作,他觉得那才是他想要的人生。可是,在湖州老家的父母不乐意了,觉得儿子一个人在上海打拼,家里的印染企业怎么办?
强势的张谭父母以“我们压力太大了,你应该替我们考虑考虑”,直接找到公司,替张谭办理辞职,并出动两辆车子,直接把他和行李,一股脑儿带回湖州。
“那次我被我爸推进车子里后,嚎啕大哭。”在湖州管理了3个月工厂后,张谭趁父母出差逃回了上海,可还没等他找到新的工作,家里又把他“抓”回了湖州。
生怕儿子再次逃跑,父母张罗着给他娶妻,这让张谭无比郁闷。两年前,他以“去读MBA”为理由,再次回到了上海,和上次一样,“一毕业,又被绑回了湖州。”
四大因素
催生了“中国式父母”
“在‘父母是否过度干涉子女’的问题上,子女和父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吴国宏认为,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生活有四方面原因:第一,父母成长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有局限性,导致他们从自己阅历和期望出发教养子女,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兴趣;第二,父母从经济和物质上给予子女支持,容易认为自己有权支配子女的一切;第三,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的全部注意力和希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第四,社会转型时期,外界压力的增大加剧了父母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导致父母对孩子进行强制性保护。
不要代替子女
经营他们的人生
心理专家史梅芳分析,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对待子女不是保护型,就是不信任型。这些父母对子女的婚恋干涉上,还是以自己的观念为主,“一般来说,父母想要的婚姻,都是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的,这其实是一种功利主义心态,基本不会出于兴趣爱好等情投意合的因素去考虑。”
在对子女生活、职业等方面的干涉上,史梅芳说,有很多父母是出于一种习惯性和对自己孩子的不信任,想以自己的经验去驾驭孩子的生活,原意是尽量想让孩子少受伤害,这其实不利于子女的成长,“管得越多,越害了孩子,孩子需要在社会上摔打过,才能真正独立。”
“中国式父母太为子女而活了,在子女成年后应该完全放手,去过自己的生活,不应该包办子女的人生,对于子女遇到的问题,可以给予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要交给子女。”
吴国宏建议,家长应该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与子女沟通,而不是代替孩子去经营他们的人生,“这会让孩子更乐意与父母交流,拉近双方关系。”同时,他提醒,子女也应该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
“中国式父母”为什么喜欢干涉子女?
调查显示,59.3%的人认为是由于“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57.7%的人认为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性;55.4%的人指出一些父母自身成就感缺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