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收入倍增,难点在农村。2012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8.5%,但同期GDP实际增速年均达9.6%,居民收入增长与区域经济增长还未同步。
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还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就有多份提案关注百姓收入倍增。
积极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省政协委员郭胜华在提交的提案中,用一组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从事各种劳务活动收入占比52.6%,是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更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农林牧渔等经营性收入占比37.26%。此外,还有租金、养老金、生产资料补贴等收入。
“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日益凸显,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郭胜华认为,虽然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工资收入比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技术薄弱,产业升级缓慢,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农民技术水平不高,工资增长的空间也非常有限。”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根本出路还在于减少农业人口。”郭胜华建议,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依靠科技优势变出更多财富
省政协委员施妙方长期与农村打交道。从1999年创办养殖场开始,到如今坐拥产值超过8000万元的休闲生态综合型农业合作社,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索了10多年。
“说科技是兴农的最好妙方,一点都不夸张。”施妙方告诉记者,这几年,通过标准化建设和科技应用,他的农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几万养殖户增收近5成。“如今,养猪圈里夏有空调、冬有暖气,几乎闻不到异味。水稻从播种、施肥到最后的收割,所有工序都由机械完成。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的力量。”
“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农村科技人才面临着严重不足。根据统计,杭州农业人口约为330万人,登记入库的农村实用人才还不到10万人。”施妙方认为,要有一大批能驾驭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知识的科技人才,必须是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并立志于科技农业建设的年轻人。他建议,要有计划地从现有农村后备劳动力中,选拔和培育一批年轻人,特别是针对高中毕业以上青年给予定向培养。同时,要在鼓励落户、激励创业等方面制定一些像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效益农业一样的激励政策,吸引农业高科技人才投身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