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30日讯
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公务员,关注的人一直很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每年都在各地上演。
然而,在省人大代表、温州文成巨屿来料加工厂负责人郭成看来,这样的招录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平竞争和人才引进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就拿温州的一些山区县来说,非本地籍的公务员过来之后,虽然为当地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经常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郭成说。
郭成大致了解了一下,可能是地域文化和思乡情结作用,一些非本地籍的公务员,被招录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工作后,并不能安心工作。
“之所以参加山区县的考试,或许只是为了增加考上公务员的成功机率。”郭成说。
郭成认为,这也直接导致了一种“跳板”心理,久而久之,山区县似乎成了“大后方”和“培训基地”,留不住人才,“有些人外调思想真的很严重,甚至干脆抱着‘混日子’的想法,缺乏进取心,也不利于整个团队。”
在郭成看来,非本地籍公务员在工作中,还会遇到另一种“水土不服”,“就拿文成来说,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干活了,留下来的很多都是老弱妇孺,关键是,他们大多说方言,不太听懂普通话,这就造成了非本地籍的公务员,和他们交流起来很困难,工作不好开展。”
针对这些状况,郭成建议,是不是可以考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招录制度。比如,综合考虑本地公务员实际配比,在招考或选调条件中,增加特殊岗位的本地语言要求或地域限制,比如,窗口接待人员、社区服务人员、社区民警和调解员等。
郭成还建议,增加一些限制,缓解人才流失问题。“完善公务员队伍管理长效机制,比如制定统一的非本地籍公务员服务年限最低限制,再给各单位预留实际操作空间,对非本地籍公务员的服务年限,进行科学设置,既不失人性化,又减少对本地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