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原创     湖杭绍甬线     杭衢丽金线     浙江省情      美丽浙江       图片精粹     专题首页
 本网原创 更多...
·在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感受古村神秘气息
·从报纸到网络 广告吆喝让后溪河村苗木经济起飞
·徐福东渡从这里起航 古老村庄打造乡村旅游经济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全国首个监测PM2.5的村庄 滕头村有个“绿色梦”
·从"五一烂眼村"到国家生态村 吴书记眼光"老准的"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湖杭绍甬线 更多...
·全国首个监测PM2.5的村庄 滕头村有个“绿色梦”
·从"五一烂眼村"到国家生态村 吴书记眼光"老准的"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一座“活”的庭院 诸暨耗巨资保护修缮古民居
·王羲之子孙守墓千年来尽孝 后人习书法之风盛行
·以花木为媒打造精品区 中国花乡村民年收入超5万
·一座“活”的庭院 诸暨耗巨资保护修缮古民居
 杭衢丽金线 更多...
·村子像城镇农家像宫殿 浙江第一村震撼网媒记者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平方公里花园村税收超亿元
·美丽乡村映衬秀山丽水 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秀山丽水城乡统筹共享养生福地
·美丽乡村浙江行:丽水致力打造秀山丽水养生福地
·农家似宫殿 浙江第一村震撼记者
 美丽浙江 更多...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美丽乡村浙江行 > 宁波 正文
浙东宁海百余古村苏醒记 听山顶传来的脚步声

  “哒哒哒,哒哒哒”,不知从何时起,宁海人赖法田、陈邦跃、陈吉富、吴良云,已习惯站在各自村口,静静聆听山顶传来的脚步声。尽管抱着不同的目的和心境,但他们确信,古村落和古村人的命运,已熔铸在愈来愈近的脚步声中。

  在宁海,长达500公里的登山步道,串起了全县95%的乡镇和100多个古村,也悄然改变了宁海城里人的生活和乡下人的命运。它犹如县域躯体的血脉,把鲜活的氧气和营养的元素,源源输送至贫瘠的村庄,唤醒了沉睡多时的石屋、老树和鹅卵石路。

  对大山深处的宁海人而言,山顶传来的脚步声,是回旋山坳、令人心跳的“中国好声音”。每一曲,都能演奏出古村落、古村人的别样明天。

  第一幕:“哒哒哒”,是外辽人的悉心守候

  探访点:宁海中西部,前童镇梁皇村外辽自然村,海拔420米

  登山线路:梁皇寺、岭南—梁皇钻—外辽

  初夏时节,阴雨绵绵。这样的日子,62岁的赖法田总习惯站在屋檐下,静静地看着外辽自然村。蔓枝乱舞的古树,断垣残壁的老屋,许久不见的年轻人,外辽已然老去。“当了18年领头雁,却没把村子救活。”赖法田自责且伤感。

  那种忧伤,布满了空寂的山谷,在阴雨天泛滥出来。从外辽到里辽,再到平溪、磨石仓,无论山下的世界如何翻天覆地,这里始终不动声色。就连不会言语的石头屋,也用胡乱生长的青苔,诉说着被遗忘的时光。

  而山谷的幽深偏远,早在《徐霞客游记》中就有记载。400年前的5月19日,大旅行家徐霞客自宁海出西门,行三十里至梁皇山。闻听此地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于是就在山脚农家借宿,次日天明再出发。如今山中虽无老虎,却也荒凉依旧。

  忧伤反复来袭,赖法田开始遗忘:曾经的他,是村中最棒的石匠,和父辈建起一幢幢石屋,修好一条条鹅卵石路;曾经的他,是意气风发的村支书,在没有分文村集体资金的境遇下,为村庄通上电,带领村民拓宽了长达7公里的下山路。

  可是,村庄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年轻人依然远走高飞了。山谷原有90户、280位村民,如今常住的连100人都不到。当年两个儿子决绝离开、前往深圳打拼时,他愤怒而悲伤。即便他们每年能挣回十几万元,但赖法田总是摇头感叹:“在外打工不是正道,回村发展才算好汉。”那是一个古村落老支书的心结,带着无限的惆怅。

  外辽变得寂静的同时,赖法田也没了精气神。直到2010年的春天,一位背着黑色旅行包的年轻人,突然从屋旁的古道走下来:“大叔,这里真是原生态啊,下次我要带更多驴友来玩。”年轻人喝完水离开时留下的这句话,让赖法田平静的心湖,终于泛起了波澜。

  原来2009年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宁海县,在修缮境内50公里徐霞客古道同时,决定把县域内的山道打通,供各地登山爱好者探险游玩。由此,曾与梁皇寺、野鹤湫等景点并无交集的外辽山谷,因山顶贯穿的登山步道被连接了起来。

  天清气朗的日子,山顶上时不时传来“哒哒哒”的脚步声。那是看完景点,沿着登山步道,随意走到山谷里的游客;那是拄着手杖,背着大包,追寻恣意人生的驴友。途径老树、石头屋、鹅卵石路时,他们总会忍不住停留赞叹,拍照留念。

  那年秋天,赖法田浑身充满干劲,仿佛年轻了十几岁。他号召为数不多的留守村民,把山谷通向山顶的各条古道,重新做了修缮。外辽自然村随即开出3户农家乐,分别取名为“农家菜”、“农家乐”、“农家饭”。简单而纯朴的名字,寄托着村民的美好愿望。

  “原生态”,年轻人的那句赞叹词,始终装在赖法田心里。在美丽乡村建设时,山谷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原貌。在经营农家乐上,户主们达成共识,只用自家养的本鸡和蔬菜当食材。

  两年多过去,这个默默无名的小山谷,名声渐起。游完梁皇寺,到外辽吃顿红焖鸡,再买些土特产带回去,已是很多宁海城里人的选择。而曾经无人问津的梅菜笋干、野生猕猴桃浸番薯烧,如今都成了抢手货。

  如今,赖法田时常走到古道口,去看看61岁的妻子葛灵花,问她今天有多少游客路过,背包客多不多。葛灵花守着小摊,煮着热气腾腾的茶叶蛋。仔细看,茶叶蛋里放着很多野生黄芪。“驴友背着重包登山,一定很累。我特意用黄芪煮蛋,给他们补补身体,增点力气。”葛灵花笑着说。

  山谷里,小雨淅沥,溪水淙淙,鸟儿吟唱,合奏出立夏的一曲山野交响乐。可赖法田却努力想在这首交响乐中,找到“哒哒哒”的声音。那是他耳畔最动听的音符,蕴含着山谷复兴的点滴希望。

  第二幕:“哒哒哒”,是陈邦跃的别样人生

  探访点:宁海西南隅,岔路镇冠峰村冠峰中学旧址,海拔800米

  登山线路:筋竹岭—直石岭—弥陀庵

  53岁的陈邦跃,守候在弥陀庵旁的冠峰庄园里。在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他闻着熟悉的泥土清香,听着“哒哒哒”的脚步声,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后半段人生。当驴友结伴路过庄园,向着海拔868米的鸡冠尖艰难挺进时,他分明感受到了徐霞客精神的当代演绎——不走寻常路。

  弥陀庵曾是宁海至天台华顶峰的必经之地。当年,为一览华顶峰雄姿,徐霞客临时起意,令担夫先行前往天台国清寺,自己则绕过筋竹岭,借宿弥陀庵,次日再向天台山主峰的华顶峰。因为这一偶然决定,冠峰村的地理风貌,得以记录在《徐霞客游记》中。

  令陈邦跃惊诧的是,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碾过整整400年,但冠峰村似乎仍停留在游记中。“山顶随处种麦”,“山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此番景象依旧在眼前。只是“可饭可宿”的弥陀庵,早已没有人烟,只剩残壁老屋。

  或许正因冠峰村的荒凉,才有了弥陀庵旁的冠峰中学。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为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宁海县在此开办“五七中学”。200多位学子在山坳半农半读,让冠峰村不再寂寥。但随着1993年“五七中学”的停办,村庄又重返故时。

  高山阻隔发展,陈邦跃背着行囊下了山。在宁海县城,他靠着勤奋努力,做起蔬菜贩销,一步步积累财富,买房买车,过着让许多人羡慕的日子。但3年前接到的一个老乡来电,让他开启了这段全新人生。

  老乡名叫王光阳,是从冠峰村下大岙自然村走出去的企业家。2002年宁海县修整徐霞客古道之举,打开了他尘封多年的乡情。于是,在不带任何目的的情况下,他承包下了冠峰中学旧址,并悉心呵护着门前的霞客古道。

  那条复苏的古道,如今已是宁海驴友论坛里,网友最推崇的一条登山线路。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健身锻炼,更在于追随先人、寻找新的生活之旅。就像复制《徐霞客游记》一般,2010年王光阳把保存较好的冠峰中学,改造成了庄园、旅舍,供驴友“可饭可宿”。

  如今,陈邦跃是这里的日常主管。在王光阳的邀约下,他回到了故乡,打理着庄园的各项事务。尽管冠峰村未改旧时模样,但陈邦跃的心境早已今非昔比:“就像驴友一样,享受别样人生。”这是一条古道的启示,改变了陈邦跃的生活哲学。

  第三幕:“哒哒哒”,是白峤人的生活态度

  探访点:宁海东南部,跃龙街道白峤村白峤岭,海拔100米

  登山线路:白峤岭—望海寺—杜鹃山

  清晨5时许,三门湾附近的白峤村,已迎来些许光亮。63岁的村民陈吉富,站在登山步道的凉亭里,看着太阳从东海徐徐升起。平凡无奇的白峤村,瞬间被镀上一层金色,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此番美景,如今已不是爱起早登山的陈吉富的专属。自从白峤岭一带的登山步道被贯通后,时常会有城里人驾车前来,在村口停好车辆后,便沿着登山步道,爬到凉亭,与他一起共赏美景。更奇特的是,村里老少已有20多人,相继加入这支登山队伍。

  几乎同一时刻,白峤在宁海县乃至宁波市终于有了知名度。这里走出去的村民,个个身怀绝技。63岁的陈吉富,多次在宁海县农民运动会上获奖,夺得登山、飞镖等赛事名次。就连60岁的妻子徐阿芳,也屡次出征农民运动会。“就是因为天天早上起来登山。”陈吉富坚定地说。

  伸向村口的登山步道,仿佛带着无穷的精神和力量,渐渐优化着白峤人的生活态度。不再迷恋打牌和麻将,每天晚饭后早早入睡,清晨起来爬山,白天认真劳动,把日子过得健康而踏实,是白峤人的一致追求。

  因为部分路段陡峭,两边又无树木,于是村干部自掏腰包,村民主动出力,在部分步道旁安装了安全护栏。还在山顶平缓处建起一座凉亭,供村民和登山客休憩。谁知这种无心之举,为白峤村带来了更多游客。

  2011年,勤劳聪明的陈吉富,承包下了登山步道旁的25亩山地,种上了杨梅、枇杷、橘子、水蜜桃等各种果树。今年下半年,他还打算把果园扩大至150亩,但范围始终锁定在登山步道两旁。“这是我的小心思,发展观光采摘游,让白峤村变得更有看头,也更有奔头。”

  在果园劳作歇息时,陈吉富喜欢坐在登山步道旁,静静听着山顶和山脚传来的脚步声。“哒哒哒”,脚步声越密集,他嘴角上扬的弧度就会越大。杨梅树已经挂果,年过六旬的他,也静待着人生结出新的果实。

  第四幕:“哒哒哒”,是吴良云的忘忧晚年

  探访点:宁海东北部,桥头胡街道双林村储家自然村,海拔300多米

  登山线路:龙潭—柴鸟坑—鸟笼口—东海云顶

  在驴友眼中,62岁的村民吴良云,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是一位和蔼可亲、诚实可信的农家乐老板。经营的古龙潭农家乐,是东北部登山线上最可靠的食宿点;他是一位热心专业的救援者,常在驴友涉险时及时出手。

  只是这样的雨天,当少了“哒哒哒”的脚步声后,难以言喻的悲伤,依然会向吴良云袭来。两年前,32岁的儿子在家附近散步时,因为没有灯光和护栏,不慎跌入深溪撒手人寰。此后,吴良云和老伴一直沉浸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

  那年,宁海在完善登山步道时,决定安装定位等距柱,为迷途涉险的驴友提供信息和向导。打桩经验丰富、熟知地形的吴良云,不顾年事已高和失子之痛,毅然接下全线530公里、1620只定位等距柱的安装任务。在山顶打桩的日子,他对风景秀丽的储家自然村,又有了全新认识。

  “走完登山步道,发现储家是最适合驴友歇脚的地方。”于是,吴良云回来后与妻子商量,要办一家专门服务驴友、可供吃住的农家乐。或许他的想法,还带着更多发自内心的期待。那些年轻活力的身影,像极了自己的儿子。与他们交谈相处,吴良云总会忘记悲痛。

  去年冬季,一位女驴友在柴鸟坑附近,不慎脚踝骨折。接到报案后,警察几番搜寻未果。吴良云得知后,带着警察,背着担架,直接冲向山顶。凭借着对山形地势的了解,和对定位等距柱的熟悉,他顺利找到了女驴友。事情传开后,古龙潭农家乐的生意更红火了。

  而今,在双林村山谷的尽头,吴良云和妻子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农家乐,忙碌且充实。他们没读过多少书,却知道“驴友”两字的注解;他们不懂电脑,却会安装无线WIFI。那些从登山步道传来的脚步声,让两老的晚年不再孤独。

  在宁海,500多公里的登山步道,牵动着城乡之间的对流,唤醒着古村落和古村人。那些人与道的故事,自春天发芽,到秋天结果,装满了每个人的心田。这或许正是“5·19”中国旅游日的奇妙含义。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宁海单体光伏发电将进入“群雄逐鹿”
·宁海供电局建立消防应急联动 制定“作战信息卡”
·宁海县供电局一本“民情日记”系起万民心
·宁海供电局升温“中国梦·国网情”强发展之路
·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 老百姓称他俩作“松柏双英”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