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庭观
浙江在线绍兴5月29日讯(首席记者童俊) 有史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隐退后,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卒年59岁,葬于嵊州市金庭镇瀑布山。而嵊州市金庭镇华堂村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王羲之后裔的最大聚居地。墓地距华堂村仅1.5公里。
今天下午,“美丽乡村浙江行”全国知名网络媒体采访团来到华堂村,参观了金庭观、王羲之墓以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王羲之子孙筑室为庐
千年来守墓尽孝
在王羲之墓的坡下有一幢土坯房,牌子上写着“墓庐”二字。
有介绍说,王羲之病逝于金庭故居。晋穆帝哀赠其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操之、献之等子孙遵父旨固让不受。建墓于瀑布山南麓故宅之旁,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尽孝。这项家规一直流传至今,现住在墓庐里的是王羲之五十六代孙。
记者了解到,现在守墓人叫王粮才,今年50多岁。从他记事起,就住在了墓庐里。他的爷爷、父亲都是守墓人。
每年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寻根的王氏子孙以及书法大家来拜见书圣。守墓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以及台阶上的落叶、垃圾。
王氏后人热爱书法
习字之风盛行
历史记载,王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又从金庭观迁居卧猊山麓,自此,王氏在华堂扎根。宋末元初,第三十三世孙王迈伐木平土,“肇营广厦”。其子孙多擅书画,将书画悬于厅堂,供人品赏,其宅有“画堂”之称。后因其屋舍精丽,山水清妙,“画堂”易名为“堂”,并逐渐由堂名演变为村名。发展至明末清初已成规模,现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经过1600多年的繁衍发展,华堂村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保留了一大批明清以来的街道建筑、民风民俗和人文景观。华堂村现有古村面积10万平方米,除了祠堂、庵堂、民宅、牌坊、店铺、池塘、水井之外,还有55座老台门、3200米鹅卵石街巷、458米九曲水甽,历史上曾有“十庙十庵十祠堂”之称。
华堂王氏后人自古以来热爱书法。特别是从1981年起,村上成立了金庭书会,开办书法学校,习书法之风更加盛行。
已经84岁的王伯江老人是五十四代孙,每天都要坚持写几幅字。他说,从小家里的父亲、叔叔都会写上几笔,他耳濡目染,也对书法感兴趣。他不但临摹祖先王羲之的碑帖,而且还揣摩研习其他书法名家的作品。如今,他除了在家中挥毫外,还当起了村里的义务书法老师。周末、寒暑假,村里的小孩都跑到他家来学书法。他说:“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采访结束时,热情的老人还泼墨赠予网媒记者。
据悉,近年来,华堂村将羲之故居旅游、桃形李采摘与农家乐充分结合起来,开发农家乐休闲旅游,年接待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