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行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有人乐水乐山,有人在乎看风景的心情,有人借旅行慰藉心灵。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圈粉无数。
现在,旅行除了诗和远方,还有药膳和养生,“中医药+文旅”的风,正吹遍大江南北。
黄芪乌鸡汤冒着热气,药材的甘香与鸡肉的醇厚在舌尖缠绵;老中医一边为游客号脉,一边推荐当地独有的草本养生茶。人们不再只拍照打卡,开始留意菜单上的“药膳推荐”,打听当地的妙手名医。
各类药膳。受访者供图
原来,最美的体验不仅在眼里,也在一碗热汤、一次推拿、一次针灸带来的身心舒展里,古老的中医药也获得全新活力。
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文旅,这是一次怎样的相遇,又带给彼此怎样的改变?
可游可宿可疗愈
中医药与文旅的缘分,本就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李时珍踏遍千山著《本草纲目》,徐霞客旅途中以草药自救,扁鹊等名医游走各地悬壶济世……
如今,“中医药+文旅”的旅途中,你可以有很多难忘体验。
在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的故乡——浙江衢州,古街中藏着一家“济时医馆”,游客可以体验传统针灸的奇妙。在很多中医药旅游项目里,游客还可以亲手制作艾草香囊、草药拓印等文创产品。这种体验,改变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旅游的刻板印象。曾经藏在药店的这些传统国粹,让文旅变得更有文化味、健康味。
市民在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夜市体验艾灸。据新华社
旅行中,我们可以探寻老祖宗留下的养生之道和中药加工技艺。
在“千年中医药,潮起正当时——2025年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市集”上,中医药专家为游客提供一对一的体质辨识、针对性的养生建议,搭配耳穴压豆、中医推拿等轻养生项目;在“四大药都”之一的江西樟树市,药工展现了“白芍飞天”的刀工,一寸长的白芍被切成薄如蝉翼的药片。
以中医理疗为特色的健康旅游,正逐渐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俄罗斯游客Vladimir最近热衷于中医体验。他说:“感觉中医非常神奇。”他在三亚旅行时,接触了中医药,长久未愈的颈椎病经过三亚中医专家的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疗效那么好”的“中医药+文旅”,对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又添了几分新意义。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深度融合的新业态,近年来,“中医药+文旅”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中消协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达9万亿元,市场规模扩容迅速。
“中医药+文旅”不仅仅是多了一个旅游项目,增加了几条旅游线路,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寻根问祖。
今年,中国科协推出“科学文化中国行”,第一期就是浙江中医药之旅,4条路线代表寻根、寻迹、寻药、寻宝4个主题,推荐了包括追溯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根源黄帝祠宇、“中药鼻祖圣地”的桐君山,还有胡庆余堂、浙江中医药博物馆等在内的8个浙江省中医药旅游景点。
黄帝祠宇。通讯员 许小锋 摄
在这种文化溯源中,各地持续挖掘中医药的资源优势,探索传统中医药与现代文旅的融合之路,也为摆脱旅游同质化的困局提供思路。
宁波慈溪鸣鹤古镇因“国药首镇”之称而与众不同。廿四间走马楼国药文化地标,上新精品民宿、中药香囊小铺等疗愈空间,让游客在古镇的白墙黛瓦间,体验一个“可游可宿可疗愈”的新中式假日。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是宝贵的文旅资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叶乐安认为,文旅发展需突破同质化困局,真正的特色是和当地的优势产业密切结合,根植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深度挖掘在地文化并打造全场景IP,升级旅游体验,形成错位发展的优势。
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不仅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还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特色旅游、高附加值、可持续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药乡”的新打开方式
种出好药材,卖出好价格,这是每一个药材之乡的朴素愿望。而一个个“药乡”正在探索的“中医药+”,为乡村振兴开辟出新的路径。
磐安一望无垠的贝母地。通讯员 张响林 摄
浙江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去年,中医药产业的规模首次突破了100亿元,全县的药材的交易额超过了80亿元,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今年上半年,当地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全链产值69.7亿元。
“增长的背后,大健康产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也离不开中医药旅游的拉动,许多游客冲着磐安的中医药IP而来。”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张红林说。不少旅行团的游客愿意在浙八味药材城停留半天来购物、体验,卖得最好的是黄精、铁皮石斛、西洋参、枸杞等热门茶饮的材料。
浙八味药材城。受访者供图
药膳是乡村文旅的另一块招牌。在磐安县城边,有一家名为“黄精小院”的民宿,老板是当地黄精古法“九蒸九晒”炮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献礼,他能用黄精做成10多道黄精菜。药膳在磐安已发展10多年,目前已梳理出200多道具有磐安特色的传统药膳,“磐安药膳”品牌在业内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如今,区域公共品牌“磐安小吃”,也借鉴药膳的理念,推出养生小吃。
不仅仅是磐安,各地均立起了各具特色的“药膳招牌”。在丽水景宁,风味独特的畲族药膳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重庆制定“巴渝一百零八道药膳”目录,打造“巴渝药膳”品牌,举办食药物质饮食文化宣传活动和药膳大赛,推动药膳产业发展。在“四大药都”中,河北安国推出了“安国药膳”区域公共品牌,江西樟树的药膳还参与了央视《三餐四季》的录制。
磐安江南药镇养生博览馆。受访者供图
中医药文化IP已成为一道风景线。湖北蕲春县是李时珍的故乡,当地以“李时珍”文化IP为核心,形成了全长30公里的康养精品旅游线,涵盖中医药体验、生态度假、非遗传承等主题,游客可穿梭药香氤氲的街巷,制作蕲艾香包、体验古法艾灸。浙江衢江围绕“针圣杨继洲”打造“针圣故里”的品牌,在各中医药主题的景区内,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历代名医,成为不同的IP,继续讲述中医药的故事。
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黄文秀是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关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他积极推动下,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全国中医药院校,以及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地方政府部门等5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联盟”。他说:“通过发展‘中医药+文创’‘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养老’‘中医药+食品’‘中医药+美容’等,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带动中药材产业和乡村发展。”
“中医药+”玩出新国潮
8月1日,在东阳横店的医学路上,一家名为“耐养森活”的草本茶饮店开张了,选用各类“药食同源”的草药制作奶茶,刚熬制出来的草本汤香味飘到街上,吸引来的年轻人排着长队,拿着“国粹茶饮”打卡拍照……
当“中医药+”的玩法越来越多,各类“新国潮”正悄然崛起。
黄山市屯溪河街一家新中式茶饮店。据新华社
曾经藏在药柜里的枸杞、茯苓、陈皮,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养生茶。新的产品还在不断出现,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中药咖啡等产品吸引了很多眼球。中医药的新国潮产品,将传统中药材的原料,与现代奶茶、咖啡等重新组合,代表了年轻群体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世界旅游联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昆欣指出,打造中医药的文化IP,跨界合作推出的各种沉浸式中医药体验,正是为了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而“中医药+文旅”的对象有需要寻求中医医治的病人,也有需要调养身体的亚健康人群,年轻人也有这个需求。
和大部分主打情怀的新国潮不同,中医药新国潮戳中年轻人的现实需求。浙江省中医院推拿科曾做过统计,在2000人次的求医者中,90%以上是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且上班族居多。
“久坐一族”寻求肩颈解脱,“熬夜一族”希望补气养血,“肥胖一族”看到减肥良方。 理气健脾、补脾养胃、调理体质等具有养生功能的传统中医药,通过新国潮舒缓年轻人的日常痛点,让 “情怀” 落地成 “有用的东西”。
90后的小汪刚刚参加工作,在办公室里常备养生壶,熬夜的习惯让她每天都冲泡菊花茶和决明子,这些茶可以缓解肿痛。年轻消费群体的涌现,让新国潮生机勃勃。
乌梅汤。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乌梅汤茶饮引发年轻人抢购,一度让服务器被挤爆,今年夏天,浙中医上新了乌梅荷叶饮,同样火爆。在“四大药都”之一的亳州,仅中药奶茶连锁品牌“万花田”的一款人参款招牌茶饮,去年的销量就突破了15万杯。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集市和中医药国货‘潮品’在各地踊跃发展,形成热潮,已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亮点。”黄文秀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开发和转化,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
科技创新推动着这种开发和转化。7月25日,在重庆沙坪坝火车站前广场的中医药集市上,一台AI舌诊设备吸引了不少人排队参与。对着摄像头,伸舌,“滴”一声后,一份报告已生成,显示为“脾虚质”。这套结合图像识别与中医体质辨识的智能设备,能根据舌象图像和用户自填问卷,智能判断九种体质类别,并给出饮食、作息、运动建议。
中医药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也涌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今年文博会上,数字屏风上动态演绎《本草纲目》药材图谱,戴上AR眼睛,让观众穿越千年,与“药圣”李时珍共探草木奥秘。
“中医药+”的形式和内涵仍在不断探索中,背着行囊的游客,正在寻找更多疗愈身心的良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