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度之旅游篇
我家出游越来越多
■加速度故事
家住杭州采荷小区的芮美石老师清楚地记得,1984年,夫妻俩就带着儿子去旅游,当年为了换回300元旅费,还卖掉了自行车。一路上,芮老师自己带了笋干,用开水泡泡当菜。那一年旅游去了青岛、大连和威海,小儿子看到餐馆里的虾仁,馋得要命,但是7元一盘的价格,对当年的芮老师一家来说,太贵了。犹豫来犹豫去,最终,这盘虾仁还是没吃成。
1994年以前,芮老师旅游坐的都是火车。1994年,芮老师的学校组织去厦门旅游,几位老教师想坐飞机去,好不容易通过熟人买了机票,最后又退掉了,因为实在太贵了。芮老师说,去一趟厦门,总共旅游消费2000至3000元,至于旅游购物,不过是些小纪念品,很便宜的那种。
1998年,芮老师又随学校到张家界旅游,那时,大家已经乐于选择一飞一卧的线路了。芮老师的先生自费陪同,还特意买了只相机,牌子是奥林巴斯,当时已算很奢侈了,这样,一共花了5000元。2000年芮老师到云南旅游时,已经是双飞线路了,这一趟,大约花了8000元,光胶卷就拍了七八卷。
2001年芮老师一家要装修房子,所以没有长线旅游,但近年短途旅游频率明显增大。今年五一节,老两口去了龙游石窟、江郎山。其他短线,就太多了:西天目、瑞晶洞、横店影视城、东阳、义乌、双龙洞、诸葛村、温州……
就在这几年,走过大江南北的芮老师一家,开始出境旅游了。1999年,芮老师到新马泰旅游,这是她第一次出境游,心里高兴,腰包里也掏得出钱,购物加旅费共花了1万多元。
对于明年,芮老师一家已有出游计划。她说,要出去,就想往欧洲跑,去看看德国、法国,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
芮老师的先生是这么说的,工资不断增加,待遇不断改善,我们的消费也该增加,这样,旅游事业才会发展,国家才会发展。现在,每年花5000~8000元钱在旅游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加速度指数
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
1995年67.27万人次,1996年72.9万人次,1997年81.15万人次,1998年81.96万人次,1999年94.78万人次,2000年112.59万人次,2001年146.88万人次。
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
1995年3590万人次,1996年3773万人次,1997年3995万人次,1998年4200万人次,1999年5100万人次,2000年5870万人次,2001年,6895万人次。
■加速度观点
2001年6月,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暨风景名胜区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提出:到2005年,全省旅游增加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全省旅游增加值在200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看来,浙江要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加速度之消费篇
超市开到楼底下
■加速度故事
杭州文一路与湖墅南路交叉口,刚刚抢滩浙江市场的华润万佳将在这里开出其第一家店。
尽管在一家时尚商场里做过多年的管理工作,但住在杭州文一路云河大厦的胡靓是完全以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注视楼下那家即将开张的超市的。
1996年,杭州出现第一家大超市———万家福超市时,胡靓家还住在灯芯巷。她怀着轧闹猛的心态逛了回超市,没想到却喜欢上这种新鲜的购物方式。大约一两年后,胡靓家附近也开出了一家大超市和一家中型超市,她便转移战场,把日常的购物单都交给了它们。
因为太喜欢超市,前年,当胡靓决定再次搬家时,把靠近超市列入第一要素。她在地图上把靠近家友庆春店的房子划了个租房圈,最后选中了新华路上的一套房子。可以说,这一带的房租并不便宜,一个小套月租需要五六百元,但胡靓还是欣然接受,因为她家斜对面就是家友超市,旁边还有24小时便利店。胡靓回忆:那时至少每周逛一次超市,家里大大小小的日常用品都是在超市里买的。逛超市对于胡靓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购物方式,更是一种放松心情和调节情绪的方式。
因而,当胡靓刚住进云河大厦的公寓时,心里一个劲儿地后悔,因为这里附近没有大超市,要逛就得打的来回,成本太高。不过,再过两三个月,她的楼下将开出一家1.3万平方米的华润万佳超市。她与超市经营者一样,满心欢喜地等候着它的开张。
■加速度指数
1995年:杭州连锁企业20家,门店138个,年销售额4.83亿元,占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2.60%,营业面积2.72万平方米;
1998年:杭州连锁企业30家,门店412个,年销售额16.71亿元,占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67%,营业面积12.14万平方米;
2001年:杭州连锁企业31家,门店658个,年销售额45.18亿元,占市区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2.10%,营业面积达26.01万平方米。
■加速度观点
超市等连锁业态是近几年来的一个新事物。有个数字被经常引用: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连锁业便进入快速发展期。杭州连锁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杭州经济的发展,去年杭州市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多美元。如此强劲的经济后盾撑起了连锁业的市场空间。
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越开越多,越开越密,越开越大。外资超市也不再满足于上海市场,纷纷进军杭州,目前进杭将开店的还有欧尚、家乐福、欧倍德,其中百安居还计划要开3家。到2005年,外资零售额在杭州社会消费品总额中的比例将达15%左右。在连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徐蓉许春初
加速度之餐饮篇
杭菜馆开到大江南北
■加速度故事
杭州张生记餐饮公司总经理干卫东,是个标准的“空中飞人”,一个月内,他有3天在香港,6天在北京,5天在南京,7天在上海。干卫东所到的这些城市,正是杭帮菜风靡的地方。干卫东自豪地说,他的足迹,就是杭帮菜馆向外扩张的缩影。
1996年加盟张生记的干卫东清楚地记得,那时,杭帮酒家几乎还是太子楼、南方等国有酒家的天下,像张生记庆春店这样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还很少。张生记能够在众多酒店里脱颖而出,除了有一只让食客们为之倾倒的老鸭煲外,还适时地喊出了“365天,天天有新菜”的口号。要知道,当时杭州餐饮市场还是老杭菜的天下,家常菜肴、创新菜肴很少。张生记此言一出,不仅食客们关注,就连普通居民也颇感兴趣。
此后的两年中,家常菜发展进入快车道,酒店数量因此陡然增多,最多时曾达到6000多家,竞争也因此进入白热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生记审时度势,将眼光瞄准了临近的上海。干卫东回忆,张生记当时进上海还是犹豫了好久,只因对方开出了免一年房租的优惠条件,才毅然跳了过去。没想到,酒店一开张,张生记幽雅的环境、可口的菜肴和实惠的价格,很快引起了上海市民的兴趣。客人多时,不得不提前一周预订包厢,就连大厅也得提前一天预订。看到了张生记的火爆场景后,在杭州为价格战苦苦厮杀的顺风、新开元、万家灯火等也率军而入,在上海滩上卷起了杭帮菜旋风。据统计,2000年杭帮菜在上海鼎盛时酒店数量达到三十家,不仅杭州人开杭菜馆,就连台州、宁波、温州人也开起了杭菜馆。至于上海本地酒店易帜推杭菜的,更是数以千计。
2000年初,尝到甜头的张生记、万家灯火和红泥等酒店,挥师西进,来到六朝古都南京。借着杭帮菜的声名,这些店也是一炮打响,成为当地生意最为火爆的酒店。
也许正有了在这些大都市的成功经验,此后杭帮菜馆扩张的脚步越走越快。2001年年底,张生记、楼外楼、新开元等杭州名店均不约而同地北上,在北京轻松地站稳了脚跟。今年,张生记又与新开元一道,开进了国际名城香港。
也就在这两年中,娃哈哈、阳光、奎元馆等餐饮第二集团军也加快了扩张步伐,先后将脚伸到了深圳、广州、无锡、淮阴等城市,并一跃成为当地的餐馆首领。
■加速度指数
1998年,张生记挺进上海,杭菜馆迈出向外扩张第一步。
1999年,红泥、新开元、万家灯火等亦率军而至,杭菜馆在沪数量扩至六七家,并掀起杭菜旋风。
2000年,知味观、楼外楼、食为先等随后介入,张生记、万家灯火、新开元等开出第二家分店,杭帮在沪餐馆增至30家。
2001年,张生记、万家灯火、红泥等开至南京,新名门、奎元馆等开至深圳、广州,杭菜馆在外开店数增至40多家。
2002年,张生记、新开元将店开至香港,杭菜馆在国内攻下20座城池,数量增至60家。在杭州大本营的数量增至9721家。
■加速度观点
我们不难看出,除了杭帮菜本身清淡爽口,迎合餐饮消费潮流外,杭菜更多的是经营上的成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很多人仍在餐馆门口徘徊,以一年能上几次餐馆为荣时,富有远见的餐饮经营者看到了普通消费者这块潜在的市场,主动放低价格,打出家常菜的牌子,请工薪族进店消费。
杭菜馆善于出牌的背后,则是杭菜经营者对市场的敏锐和把握,推家常菜如此,搞创新菜如此,评新杭州名菜亦如此。他们明白,广大的工薪阶层是餐饮消费的主体。当然,从杭帮菜的越做越精和杭菜馆的越开越好,我们还看到了普通大众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