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嵊州一对夫妻创下蜂产量最高纪录
www.zjol.com.cn  2002年01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对夫妻因蜜蜂而结合,又因蜜蜂而享誉养蜂界——他们创下国内蜂产量最高纪录,还发表近百篇专业文章。这对貌不惊人的夫妻就是嵊州市蜂农沈育初和俞亚萍。记者日前慕名作了采访。
  
  俞亚萍是在初中毕业那年被父亲“赶”上放蜂道路的,由于她天资聪颖又肯吃苦,很快领悟到养蜂的要领,半年后便独自走南闯北流动放蜂。在新昌从医的沈育初,工作之余爱上了养蜂这一行。是新、嵊两地间频繁的养蜂交流,让沈、俞有了接触的机会,并很快从相识到相知,1988年,年龄相差14岁的他们结婚了。
  
  与沈育初的结合使俞亚萍的养蜂业达到新的境界:沈育初知识面广,经常了解新技术、新知识,善于总结与创新,这正好弥补了富有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的俞亚萍之不足。1989年,沈育初毅然弃医调至当时的嵊县蜂业营养制品厂工作。下班后,沈育初便一头扎进妻子的养蜂场,共同探索养蜂之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年,他们放养的40群蜜蜂年均群产蜂蜜3.15千克,1992年,年均群产蜂蜜竟高达5.1千克,而当年国内蜂群群产蜂蜜大约在1千克左右。
  
  打破了当时国内蜂产量的最高纪录后,沈育初想的最多的是让蜂农们共享这一科研成果。沈育初开始潜心写作,并很快推出《我如何突破年群产蜂王浆5千克大关》等3篇文章。同年底《蜜蜂杂志》封底整版刊出了《沈育初浆蜂饲养法图解》组照,一时间,在全国养蜂界引起反响。1992年底,沈育初所在企业不景气,他面临下岗困境,夫妻俩及时调整心态,决定投入资金扩大蜂场,两人一门心思钻入了养蜂事业中。沈育初潜心写作,至今已发表90多篇专业研究文章。不仅如此,夫妻俩还敢于揭短,一次,沈育初发现一位蜂学教授的文章中有误,便大胆提笔指出。德高望重的教授承认了错误,还高度评价沈育初:“沈文为善,公正严肃,内容充实,博学钻研,令人佩服,我受益甚深,实为难得的一位良师益友。”
  
  沈、俞夫妇的文章深受蜂友喜爱,1995年,《中国养蜂》杂志创刊40周年时,沈育初被评为46名著名作者之一,2000年《蜜蜂杂志》创刊20周年,他又被聘为第八届编委,是惟一一位以养蜂为生的编委。
  
  随着沈、俞在养蜂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读者来信隔三差五地寄来。为方便大家咨询,两人向社会公布了家电号码,并给手机办理呼叫转移,以便外出接听电话。据俞亚萍称,她家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六七只电话,有时吃一餐饭都要停下二三次接听电话,但对每封信、每个电话,长期以来,不管对方姓谁名啥,夫妻俩都做到有问必答,耐心地传授经验,如给江苏一养蜂户的回信,沈育初竟写了17页。
  
  对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引种的养蜂朋友,他们都一一热情招待。至今,他们已向全国各地的养蜂人累计免费提供蜂王近3000只。来自河南的赵鹏家境不好,夫妻俩免费传帮带,赵学成回家时,他们还送给他22对约合4000余元的高产蜂王。对于这些既赔钱又耗精力的事,夫妻俩淡淡地说:“能为蜂农同行排忧解难,辛苦一点也值得。”
  
  去年11月份,沈、俞夫妇回到嵊州,着手创办蜜蜂研究所和种蜂场,他们表示将致力于种蜂研究、蜂病防治和技术咨询。目前,两人正致力写作一本暂名为《高产王浆蜂群饲养法》的书籍,同时,他们还创建了蜜蜂人工授精室。相信沈育初夫妻俩的甜蜜事业会结出更甜美的果实。


来源: 天天商报  作者: 沈兴国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