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滔:『七种武器』打江山
www.zjol.com.cn
2002年02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王振滔
创富格言
必胜的信心是达到愿望的必要条件;你的自信可以影响你的客户。
面对困难,很多时候只要换个思维方式,就能获得成功。
要赢得胜利,小处不妨让一让;很多时候退一步可以进两步。
你帮助的人越多,你的机会就越多。
企业要想获得利润,首先要让你的客户获得利润。
没有失败,只有挫折;如果你能从挫折中学到什么,那你永远不会失败。 相传世上曾有7种武器,一旦被熟练掌握,便可制胜于悄无声息间。
岁月流淌,江湖上有关7种武器的传说,在现代商战中,有了全新的演绎,并被四处流传。
王振滔,肖蛇,37岁,温州人,奥康集团总裁。从一个肩背皮鞋四处推销皮鞋的推销员,到拥有数亿的身家、4000多名员工的现代化企业当家人,有关他的传奇商贾人生一直是圈内中人津津乐道的谈资。
他可有神秘的武器?是否也像传说中的7种武器那般厉害?所有问题吊足了试图挖掘财富金矿的人的胃口。 快慢组合
初见王振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极快的语速和他略显臃懒的体态。
他的语速极快,快到一句话你还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被他扯入了第二句话的进行时中;他的体态则不经意间透着一种散漫,让人不由得放松了警惕,生出一个错觉——一个腾挪不利索的人,想必反应也不会利索到哪去。
而这两件在别人看来都构不成威胁的东西,在王振滔身上却组合出了极大的威力。一动一静,一快一慢,在对手还未反应前,在对手尚未设防时,他的武器已经出手。 靠着这天赐的组合,王振滔走南闯北,所向披靡。当然,假如你走近他,你还会发现他身上藏掖着更多制敌利器。 火烧皮鞋、刀剪皮鞋——
为了自尊和自信
1987年秋天,杭州武林广场,上万双中看不中用的温州皮鞋被作为假冒伪劣产品的靶子付之一炬。
烈火烧掉了几万双皮鞋,也烧痛了当时正在武汉做皮鞋生意的王振滔的心。不过,王振滔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打败的。火烧温州皮鞋不仅没有烧尽他的信心,反而激起了他重振温州皮鞋的斗志。他立下重誓:要拿出质量过硬的皮鞋,收拾旧山河,重塑温州皮鞋的形象。
王振滔开始走上创牌之路,一点一滴打造诚信温州的牌子。
推倒重来,远比从一张白纸开始困难得多,有时甚至一个疏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损失。但是,这些都撼动不了铁了心的王振滔。一次,奥康一批外销高档鞋即将启程,却发现有180双皮鞋的标识缝制不够规范。是重新缝制再外销?还是留下来内销?当大家还在议论不休时,王振滔已经拿起了剪刀,“咔嚓咔嚓”地剪起了皮鞋。他说,诚信没得商量,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几天后,180双剪掉的鞋子作为一个案例展示在奥康员工面前,而对此事的处置一直追究到了公司副总一级。王振滔毫不含糊的行动给奥康员工上了诚信的第一课。
诚信经营有时看上去可能只是花费一些人力,多费一些周折,而有时却是要付出常人不能接受的代价的。
不久前,奥康与意大利最大的一家制鞋企业谈判,引进一种代表目前最高水平的设计工艺软件。王振滔在谈判中获悉,引进这项工艺技术需要花费几百万美元。有人建议,凭奥康现在的人才结构,完全可以成立一个攻关小组,拿下这项技术。王振滔却摇了摇头。他说,这项技术已经申请了专利,我宁可在谈判桌上跟人家讨价还价,但决不在人家背后搞小动作;奥康是一个具有国际形象的大集团,只有堂堂正正做事,才像一个大公司的风范。
一些奥康的员工经常不解王振滔的所为:为什么老板爱折腾,而且要花冤枉钱?这笔账自然只有王振滔心里最清楚:诚信经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亏了,但是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看,所得远比所失多得多。由于恪守信用,奥康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好河山,也逐渐赢得了一批国外企业的尊重,做起生意来特别顺畅。
诚信经营,终于使温州皮鞋打了一个翻身仗。1999年12月15日,这是一个让王振滔永生难忘的日子,也是数百万温州人刻骨铭心的一天。在杭州市郊中村,2000双皮鞋被一把大火烧毁,而这些皮鞋就是假冒温州品牌的,手持火把掷向这些皮鞋的人正是王振滔。这把火,烧掉的不仅是假冒奥康品牌的几千双鞋,更为温州皮鞋洗清了耻辱,找回了温州皮鞋的自尊和自信。
在前不久由奥康召集的奥康全国经销商大会上,上海第一百货公司的鞋帽部经理看到奥康造就的这支全国营销商队伍感慨万千。他说,十几年前,温州皮鞋被逐出南京路;十几年后,奥康皮鞋又杀回上海滩,在南京路上开出了自己的专卖店。诚信经营带来的不仅是温州皮鞋的重生,更是温州这个城市的新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年来奥康做的不仅仅是为了企业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全温州的企业、全温州的形象。
以十数年的心血和功力磨就的诚信利剑,其锋怎能不利,其威怎能不严? 曾想包机回到家——
因为一次考试和一次会议
从1988年3万元起家,到现在5亿多的身家、8.2亿的年销售额和年产800万双皮鞋的生产能力、全国100多个营销机构、2000余家连锁专卖店、800多处店中店,王振滔用一句话对这些成果做了总结:不断地努力、创新、学习,才能使企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仔细审视奥康和王振滔走过的发展之路,我们无处不能发现努力、学习和创新这三大法宝创造的奇迹。
涉足商海的王振滔,起初干的只是小木匠的行当。有人曾设想,凭借他的聪明和悟性,也许会成为一个拥有绝活的木匠。但是王振滔没有。他为自己重新设计了人生的商贾之路。
1985年,王振滔正式开始了他推销皮鞋的人生之旅。由于温州皮鞋质量参差不齐,很难打入正规商场,王振滔萌发了自己做皮鞋的念头。1988年,王振滔用借来的3万元买来生产设备,请来有经验的制鞋师傅,正式打出了“永嘉奥林鞋厂”的牌号。
火烧温州鞋后,王振滔把这个温州人的耻辱,变成了自己前进的动力。奥康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如果说,奥康的每一个前进的脚印都凝聚着王振滔不懈努力的汗水的话,那么,创新和学习则是努力不可分割的孪生姐妹。没有创新和学习的努力,再辛苦也是白搭。
从王振滔独具魅力的营销天赋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如何施展这三大法宝,带领奥康人决战在中国鞋业的紫金之巅。
快速反应、从容应对是一个商人必备的品质,但创造性却不是每一个商人都有的特质。王振滔不同。他创造性的营销思路为奥康赢得市场可谓功不可没。1988年,当奥康的第一批产品问世时,王振滔胸有成竹地背着这些产品重返当年从商的湖北。他脑子里早已盘算好了:承包柜台,不让商场担风险,并提前缴纳承租费。商场经理一下子被这个创意打动了。王振滔就这样打响了“引厂进店”的第一炮。一个月试下来,他一个柜台的销售额,比商场10个柜台的销售额还高。牛刀初试便已告捷,更坚定了王振滔的信心,也为奥康产品成功地走向全国展示了美好前景。
剖析奥康的专卖店形式,又让人不得不佩服王振滔身上独具的创新意识。
王振滔深知温州人在皮鞋营销过程中的弊端,因此,从奥康鞋厂成立的最初,他就坚决摒弃了企业依靠批发商生存的做法。王振滔在全国各省市设立自己的营销公司,通过营销公司管理和发展地市一级的专卖店。这样,既减少了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专卖店的利润,也使企业有了更大的经营权。
王振滔十分钟爱他的诺基亚手机。但是,他说:“再好的手机,一旦电池用完了,也就发挥不出什么功能了。人也是如此。再能干的人,如果不及时充电,不断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也会像用完了电池的手机”。
2002年10月19日,奥康全国近2000家营销商“营销新境界”大会前一天,众多媒体记者在温州苦苦等候王振滔的出现,却被告知王振滔尚在上海,将在晚上7点包机回到温州。是什么让王振滔花费3.5万元包机?富人就是如此摆阔吗?晚上10点40分,当记者在酒店终于等到风尘仆仆的王振滔时,终于明白了原委。原来,上海的一场EMBA的考试在那儿等着他。去年,因为出国,他已经错过了北京的一场考试。然而,学习和企业两头都不能拉下。为了能及时赶回温州出席奥康的盛会,王振滔这才打算当天包机赶回温州。不过,因为当天民航飞机调度不过来,他只得连夜坐汽车回来。
为了一场被称为“富人俱乐部”的EMBA考试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吗?王振滔直言,“我不认为EMBA是一个富人俱乐部。奥康自1992年以来,平均以每年60%的增速发展着。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成长、成熟和衰落的过程,我努力使奥康保持在25岁的心态,而学习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惟一路径。以我原来那样一个高中都没有毕业的文化水平,要领导奥康现在这样一个已有4000多员工的大企业,显然是不可能的。是不断地学习,让我在企业进步的同时也进步了。所以一切有利于奥康、有利于我可以更好地带领奥康人进步的课程,我都学。”
有了王振滔这番发自肺腑的话,也就让人不难理解为何奥康会有温州民营企业的第一个英语俱乐部。在这个俱乐部里,常年开设电脑、英语、营销管理和演讲与口才4个专业学习班。奥康的员工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不收任何学习费用。
通过学习让企业不断进步,让员工不断进步,这就是王振滔的武器。 将心比心
财富,在一些人的眼里,是一种炫耀和权力,但是,在王振滔的身上,你却看不到一点这样的味道。他说,财富对于我来讲,意味着是一种责任。
2002年6月,杭州,省府大院11号楼的大会议室特别热闹。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王振滔代表企业与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签订协议,捐资1000万元建立“奥康大学生助学专项基金”,资助浙江省内全日制本、专科家庭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其实,奥康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在主动向社会奉献爱心,用于扶贫、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金达700多万元。
王振滔大气仁厚,善待员工是出了名的。他说,员工不是打工仔,同是奥康一家人。为使员工有一个舒适、安心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999年,奥康出资800多万元建造了3幢员工宿舍及配套设施,让1200多名职工住进了新房。随后,公司又建造了一幢3000多平方米的员工餐厅和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里有图书馆、网吧、电视、卡拉OK、棋类、乒乓、台球市等,免费供员工娱乐。为解决部分员工的突发性困难,由工会牵头,设立了“奥康爱心基金”,已为50多位员工解决了各种困难。企业工会每年年终都会给员工发放福利用品,去年底,共花了40多万元,发给每位员工3套棉被。王振滔说,对员工好就是对自己好。员工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来我这里上班,我就要对他们负责。
王振滔惟独对自己相当吝啬,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给了企业和员工。只有37岁的他脚上穿的皮鞋都产自奥康,只有与意大利GEXO公司签约时出于尊重对方,才换上了该公司生产的皮鞋;他买领带一次会买上10条,因为他没有更多的时间为了一条领带就跑一次商场。
今年劳动节前夕,王振滔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民企老板获此殊荣在我国还是第一次。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王振滔总结说,做企业要先做人,我的做人原则就是“凭心做事,将心比心”。
或许,这才是王振滔最最厉害的武器。
来源:
今日早报
作者:
记者 李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