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正文
文字: 大  中  小     打印 

兰溪:“水害”这样变成“水利”
www.zjol.com.cn  2002年08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而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使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
    在浙中,就有这样一座临水而建的千年古城,它曾因水而荣,也曾饱受水患之苦。全新的防洪思路,终于让他们走出了一条化“水害”为“水利”的城市防洪之路。在城市因此再上台阶的同时,思路创新所带来的神奇,也不禁让我们赞叹——
    
    
兰    走在兰溪宽敞的江滨大道上,和缓的江风拂面,一边是静静流淌的兰江水,江面上常有船只驶过;另一边是巍然耸立的古城墙,墙面上爬满了老藤翠蔓,依稀可见历史的沧桑。这处风光优美之地并不是什么旅游胜景,而是一条融合了兰溪山水和古今文化的防洪大堤,一条保障兰溪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

    从“年年抗洪”到“综合治理”

    兰溪城位于婺江、衢江和兰江的三江汇合口,四通八达的水路在历史上曾给它带来千帆林立、客商如云的繁华和富庶。然而,由于兰江距下游富春江水电站大坝只有70公里,回水顶托,泥沙淤积,使河床以每年5厘米的速度抬高。近年来,每当汛期来临,平日温驯的江水便入侵城区、水淹街道,城内一片汪洋,甚至于出现“堂前水漫游,城中可撑船”的景象。 

    水患不除,兰溪经济难以发展;洪魔不降,兰溪百姓难得安宁。据统计,1989年至1998年间,兰溪连续发生11次32米以上(兰江危急水位为31米)高水位的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逾40亿元。

    年年抗洪却年年受灾,症结何在?看来,要突破这个阻碍兰溪经济发展的“瓶颈”,非转变思路不可!

    经过细致的调研分析,兰溪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与其单纯筑堤、坐等水患,不如闯出一条防导结合、堵疏并举、泄蓄兼施的新路子,进行综合治理、主动防洪。

    1999年,面对困难和压力,市委市政府坚定决策:“即使砸锅卖铁,也要建城防!”

    “城防工程”得到了兰溪人民的倾力支持: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机关干部,从个体经营户到普通市民,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一年内,社会各界捐款达到1000多万元,“民心工程”的堤坝牢牢地筑在每个兰溪人的心中。

    兰溪市的城建、电力、电信等部门,纷纷为城防工程开绿灯。城防建到哪里,房地产开发到哪里,土地部门服务到哪里,减免地税及城镇建设配套费。水电配套无偿搬迁、无偿改造、无偿增容,为兰溪城防工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省领导和省水利厅领导亲临施工现场,实地踏勘,对兰溪城防给予充分肯定,并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资金上的补助。兰

    从“被动抗洪”到“主动防洪”所带来的变化,兰溪水管站站长徐惠平感受最深:“前几年,洪水来临前,大家都是事先忙着准备砂石、编织袋等防洪物资;洪水泛滥时,人人都穿着雨衣和长统雨靴,在大坝上加固堤坝、扛沙包堵缺口……”

    “现在,设计长度达18.6公里的兰溪城防堤坝已经建设过半,城防闭合圈已能御洪水于大堤之外。预计到明年底整个工程完工时,在城区,就能穿着皮鞋度过汛期了。”

    2000年6月底,兰溪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第4次特大洪峰,初具规模的防洪大堤挡住了咆哮的江水,大堤外洪水滔滔,大堤内繁花似锦,市民生活井然有序,企业生产蒸蒸日上。早些年习惯了在发洪水时忙于搬家、准备干粮的兰溪人民,破天荒地悠然登上大堤看风景。“抗洪”与“看洪”只有一字之差,老百姓的感受却是大不相同。

    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兰溪还将招商引资2.8亿元建设兰江水利枢纽工程,化“水害”为“水利”。工程不仅可以用于发电,而且在灌溉、航运、旅游、改善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潜在效应。

    从“防洪大堤”到“亲水景观”

    在设计防洪工程的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兰溪城区的洪水位和平常水位的落差达10米以上,如果按常规操作,高达4米的防洪堤将成为一条横亘于城市与江水之间的“水泥高墙”,将无情地遮住眺望江面的视线、挡住通向江边的脚步,破坏这座临江古城千百年来形成的“亲水”氛围。

    如何才能既达到防汛标准又不割裂人与江水之间的和谐亲密?有关部门几经权衡,并在借鉴外地经验和听取百姓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两全其美”的方案。

    兰溪城区的防洪堤最终采用的是“上海外滩模式”,融“路、房、坝、堤”于一身,堤上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自然地形成新的沿江景观带。江堤上特地设计了通向江边的出口,让城区多沾一分江水的“灵气”。

    所谓“路、房、坝、堤”综合开发,其实是一种充分利用江堤的设计方案:在比平常水位高出6.5米的固坡堤坝上建4米高的“防洪房”,防洪房背朝江面、面向城区,既可防洪又可用于商贸营业;在固坡坝与防洪房之间预留出一条通道,洪水来临时紧急封闭,平时则可用于观景和交通;防洪房的顶部种植绿树、添加各项设施,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场所。

兰    结合新老城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景观要求,兰溪“三江六岸”的防洪堤各具风采:

    堤坝成了供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集聚地。美丽的花坛、别致的走廊、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堤坝成了一条城市生态风景线。

    原先洪灾来临时首当其冲的老城区滨江地段,现在的房价由每平方米500元左右猛增至1500元以上。新区沿江的房价4年间涨了近一倍。城防大堤给滨江而居的兰溪市民生活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大变化。华雪清是在江边住了十几年的居民,自己办的灯泡厂也滨江而建。前几年汛期来临,他便时刻关注着当地电视台发布的水情,还常常得半夜冒雨抢运工厂设施和产品。为此,家里常备着抗洪用的手电筒、长筒雨靴等物品。因受不了洪水带来的麻烦,他只好把工厂搬走。

    “自从建起防洪大堤后,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一边被洪水困在家里,一边还担心着设施是否会被冲走。”华雪清感慨地说。他的妻子则在一边偷偷乐着,问她笑什么,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原先屋前江边都是垃圾乱石,没啥风景;自从有了漂亮的防洪堤,每次外地的亲朋好友来访,我们都会自豪地领着去逛逛家门口的这道新景观,看看兰江新风光。”江堤成了夫妻感情的“绿色纽带”,见证着他们的幸福生活。

    从“一江祸水”到“文化兰江”

    兰溪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兰溪“富也富在水里,穷也穷在水里”。这句俗语中,其实包含着江水究竟是“害”还是“利”的争论。如今,城防工程的建设,给了人们一个崭新的思路:只要有心化“一江祸水”为“文化兰江”,“水害”也可以变为“水利”。

    从历史上来说,围绕兰溪城的“三江六岸”散布着无数的人文荟萃和历史遗迹:兰江西岸有着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芥子园;兰江东岸的黄湓村,是著名“侨仙”黄大仙的故里;江东稍远处的六洞山中,“地下长河”长逾千米……兰

    “水是城之魂,河是魂之载”。治理兰江这条“母亲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水利或者城市建设工程,兰溪市更将其视作一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发展城市文化内涵的契机。

    城防大堤似一条彩练和纽带,不仅串起“三江六岸”的历史文化遗迹,更形成兰江五桥、两山、两洲的独特风光:

    在古风浓郁、景观荟萃的老城区,防洪堤在原有古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固而成,漫步坝上,古朴之气扑面而来;在古码头旧址上特意修建了供市民洗衣用的埠头,保留了当地妇女在溪边洗衣聊天的民俗。堤坝成了一条“文化长廊”。

    在城区“防洪房”的墙面上,镶嵌了近百块书画碑文,记载着兰溪上千年的治水历史,镌刻着兰溪历史上的人文风情,形成富有文化气息的“碑廊”。

    兰江畔、江堤边,融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和平公园正在兴建之中。新颖别致的兰溪市体育馆与宽敞的体育中心,紧紧依附在城防堤旁。兰荫山下特辟的兰花村,吸引了10多个省市的上百名兰花爱好者,200多户专业户共栽培了40多万盆兰花,每年有10多万盆兰花从这里销往国内外,兰花交易额达1亿多元。

    依托城防工程的建设,悠久的兰江文化被注入了崭新的生机、活力和内涵,也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一名台商说,以往在兰溪投资近百万元,每到汛期,心里都感到惶惶不安。今年来兰溪,在兰江边上转了一圈,投资信心倍增,在兰溪的投资一下子从一百多万增加到上千万。近两年,兰溪市从市外引进外来企业374家,引进市外资金20多亿元。一批批外来企业家纷纷在兰溪下岗职工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安营扎寨。

    “文化兰江”也同样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兰江为中心,生发出许多以古代名人为依托的古文化,如诸葛家族的药业文化、李渔戏曲园艺文化、黄大仙道教文化、赵四小姐名媛溯源文化等,都极大地丰富了兰溪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门票收入,每年都以20%的速度在增加。

    兰溪在城防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使“一江祸水”得到整治,而且借机催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文化兰江”。用兰溪市领导的话来说:防洪堤不仅构成了兰溪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一道兰溪市民信心增长、政府思路转变的分界线。文化的魅力,正在催生着兰溪经济的腾飞。
    
千里城防护卫浙江城市

    今年是我省城防建设的攻坚年。笔者近日从省水利厅城市防洪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最新消息:全省已累计建成防洪堤900余公里,在明年汛期来临前,全省城防达标城市数量和投资额均可完成85%。我省城防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兰    浙江省有70个城市及县城位于江海河湖边。过去,水利工作重点在农村,许多城市不设防,或者防洪能力偏低,直接受洪潮灾害威胁。1999年以前,全省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的城市不足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城镇已成为经济要素高度聚集的载体,水灾袭击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农村。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我省洪涝灾害共造成损失1031亿元,其中城市损失为600亿元,占到60%。城市防洪能力滞后,水患威胁严重,这已经成为影响浙江城市建设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

    1999年“6·30”特大洪水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破坏,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站在嘉兴城区没膝的洪水中说:“宁可晚修几条路,少盖几幢楼,也要把城市防洪设施搞上去!”

    2000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预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全省“高标准城防体系”。根据城市防洪规划,全省70个有城防建设任务的市县,需建50至100年一遇标准的堤防1260公里及一批配套的控制闸、排涝泵站等设施,工程总投资118亿元。其中县级城市达到50年一遇标准,地级城市达到百年一遇标准,杭甬温三城市总体达到百年一遇标准,中心城区为300年一遇标准。

    目前,全省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总投资已达88.4亿元,约占计划总投资的75%,建成的城防工程在抗洪中减灾效果显著。湖州的南浔和菱湖两个镇,去年受到“飞燕”台风影响,在城防工程的坚固保护下,两镇安然无恙,每个镇平均损失至少减少1.5亿元。曾经是“十年九淹”洪涝重灾区的兰溪市,在市区建成3大片防洪区后,已经连续两年御大洪水于堤外。据省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初步估算,今年光金华、兰溪城市防洪工程减灾效益达1.7亿元。

    省“城防办”负责人指出,虽然我省的城防建设预计在明年汛期来临前可以基本完成,但城市的防洪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也要不断加以完善。(陈宵佳)

链接:新世纪治水新思路 人与水的和谐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日前说,按照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新世纪治水思路也要转变。要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人与水的和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水资源支撑与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充分表明党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利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汪恕诚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了占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但我国是水资源贫乏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黄淮海流域人口、粮食产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占全国的三成左右,但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7.2%。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同时洪水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水环境恶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汪恕诚认为,同以法治国精神一脉相承的是依法治水管水,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这是新的治水思路的重要内容。要依据新的《水法》,推进水行政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出发,按照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用水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的要求,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同时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搞好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需求。(王立彬)


更多关注请见 视点关注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徐宪忠 周静 实习生邱啸

相关稿件:
 
 生活资讯 更多 
 联系方式  

真诚与社会各界合作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新闻热线 0571-85310961
     0571-85311031
热线传真 0571-85310136
投稿邮箱 tougao@zjol.com.cn
联系地址 杭州体育场路178号
     浙江在线新闻中心
邮政编码 310039
责任编辑
陈雪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