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消息 “翻译”这个角色,人们一般在国家外事活动中比较常见。可如今,在余姚市泗门镇,居然有100多位农民出高价聘请了自己的私人翻译。他们带着这些聘请来的高级专业人才,潇潇洒洒地走出家门,大胆老练地推销自产的农副产品和工业产品,足迹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昔日的“泥腿子”,如今成了国际商海里的“弄潮儿”。
伺弄棉花和榨菜出身的泗门镇谢家路村青年农民宣志潮,前两年办起了农产品经营公司。在初与外商打交道时,由于不懂外语,他曾为一笔外销货款无法收回而苦恼过。去年,宣志潮在省外举办的一次农展会上认识了一个外商。当时,外商看中了宣志潮出售的优质醋大蒜,通过旁人的沟通,双方达成了大蒜制品的出口协议,这是一笔价值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外销生意,宣志潮为此很是兴奋。他火速赶回家乡组织货源,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按时将货发了出去。可对方欺他不懂外语,竟在合同上设下圈套。结果是,宣志潮的大蒜制品是按时发出去了,货款却迟迟不见到账。情急之下,宣志潮狠狠心,高薪聘请了一位私人翻译。在翻译的协助下,小宣不仅如数追回了货款,还从此打通了农产品的外销渠道。今年,宣志潮出口的大蒜制品和中高档药材等,总量达十多万公斤。邻里乡亲和外乡外村的农产品加工户,得知宣志潮有农产品出口的路子,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帮助推销产品,小宣一时成了十里八乡的“红人”,生意越做越大。
有了私人翻译,经营天地宽多了。这是与宣志潮有着相同经历的泗门农民们的共同感受。泗门镇有一家农民自办的禽蛋菜类制品厂,其蔬菜和禽蛋制品在国内有品牌、有市场,可就是没有外销的路子,产品一时无法闯出国门,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懂外语的翻译人才和外销人才。后来,该公司受到大家聘请私人翻译的启发,也到外地聘请了几个外语翻译。经半年多的努力,产品终于跨出了国门,远销到俄罗斯、日本等国。
有了私人翻译,生意越做越火了。就在今年的11月初,该镇下小路村的农民企业家谢森苗就已拿到了一笔近4000万元人民币的灯具外销订单,这样,明年他们厂里的一条灯具生产流水线就可以全年“吃饱”了。这个大订单,是总经理谢森苗和他的八级翻译史彤,经3次国际攻关后才拿下来的。总经理谢森苗说:“这个大订单,翻译史彤也出了大力,功不可没。”
史彤自受聘来到了农民谢森苗创办的企业里,他先后跟随谢森苗到南美、北欧、中东等国家拓展业务,成了总经理的左右手。现在,企业的业务越做越大了,年出口值已从几年前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数千万元,翻译史彤也由当初的“纯翻译”,变成了如今的企业外销部经理,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想起当初与外商谈判和出口产品时,往往因为不懂外语而出“洋相”,眼睁睁地看着商机从自己的手中溜走,泗门的农民企业家们一个个感触颇深。现在,聘请了私人翻译,不仅方便了他们与外商的交流,做成了一笔笔大生意,而且还从中了解了许多国外的人文、地理和民风民俗,也让他们学到了WTO的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与外商交流,在聘请翻译的同时,泗门镇的一些农民还用极大的热情学说普通话和外语,说是争取到时自己也能做翻译。
有了私人翻译,农民眼里的世界变小了。每天午后,泗门镇宁波云环电子集团的几位当家人,总要和他们自己培养的几位翻译一起“周游”世界,通过互联网,到欧洲看一看,去美洲逛一逛,瞅一瞅老客户有没有下订单,瞄一瞄新客户有没有要资料。一旦发现网上有外商下了订单,“当家的”就马上叫翻译报价,几个来回,足不出门,一票生意就谈成了。而在过去,农民们在经营中遇上要与外商通信和拟定说明书及报价等,总要跑到学校等地找“外国通”请教,请他们代拟文书、报价,很是不便。请了翻译,有了互联网,企业与外商交流更多了,拟订单、订合同快了,这世界也由此好像变得小了。
今年初,宁波云环电子集团的翻译顾海军,在自己企业制作的网页上,发现加拿大一位名叫肯尼的先生询问云环电子集团的灯具生产情况,这位肯尼先生手中掌握着加拿大400家超市的经营权。云环电子集团总裁崔登来得知后,让翻译马上向肯尼先生发出邀请,请其到中国余姚泗门镇考察企业,现场看样订货。今年8月,一笔70万元的小夜灯生意就做成了,更重要的是企业与这位外商确立了长久的业务关系。
据泗门镇统计,目前,当地100多名农民聘请的专职、兼职翻译达200多名,这些翻译大都毕业于国内的一些名牌大学,其中也有企业自己培养的外语人才。他们兼做翻译又任外销员。今年,泗门镇已外销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价值56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