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会专业型科技型农民崭露头角
www.zjol.com.cn
2002年09月26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在刚刚结束的省农业博览会上,一批专业型、科技型农民崭露头角,受到与会者的特别关注。 人们认识他们大多通过他们递的“名片”———产品。记者认识章金魁就是因为他的石榴。在丽水展区缙云浙南石榴研究所的展位上,色泽艳丽的大红石榴吸引了不少人。同摊主一聊,才知道他就是石榴研究所所长章金魁。 章金魁从事石榴研究已有12个年头。石榴的适宜产区在长江以北,南方高温多雨,病害较多。章金魁经过多年研究,培育了一批适宜南方种植的石榴品种,总结了一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由于石榴果实在高温下会停止生长,所以南方的石榴要比北方石榴迟一个多月上市,季节差带来的是高收益。在缙云,种一亩石榴的年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 张宝龙是本届农博会的明星人物。在农博会一些重要场合摆放的大花蕙兰都是这位义乌农民栽培的。张宝龙是义乌市上溪镇农民。1988年,他将多年从事五金模具生产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栽培大花蕙兰的研究上。张宝龙在黄土丘陵上建起组培工厂,从韩国引进4000株优质大花蕙兰做种苗,并同韩国青花兰苑合作,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大花蕙兰组培繁殖和栽培路子。如今,张宝龙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每年能提供80万株大花蕙兰组培苗,2万余盆商品花。今年有20万株组培苗返销到韩国———当今世界大花蕙兰栽培水平最高的国家。 在湖州展区,傅乾新公司生产的富星栝楼子卖火了。傅乾新原是杭州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之一。1998年,他回到老家长兴承包了300多亩土地,改行当了农民,种起了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栝楼。几年下来,他在栝楼品种选育、药用保健价值开发、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积累的资料重达几十公斤。如今,他制定的栝楼栽培技术标准已成为当地农民的生产标准,他加工的栝楼子则打进了上海、北京的一些大超市。 这些农民有几个共同特点,一是专业型。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中,倾其所有,在所不惜,而且几年、几十年始终如一。在义乌,有人说张宝龙是花痴。为了探索大花蕙兰栽培技术,张宝龙一年中有6个多月住在山上的花圃里。二是技术型。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大都是常规科研单位顾及不到的领域。因此,他们对这些领域的了解比一般科研机构更全面,在技术上更有发言权。三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同生产、市场紧密结合,容易推广。 这些农民致富后,还成为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领头雁。章金魁对所有向他买种苗的农民提供无偿技术跟踪服务。在他的带动下,仅缙云县的石榴栽培面积就发展到4000多亩。傅乾新向农民提供种苗,收购农民生产的栝楼子加工销售,联系的生产基地有1万多亩。张宝龙眼下正着手将他多年积累的大花蕙兰栽培技术编写成易于向农民推广的资料。他的目标是要将大花蕙兰做成中国的名牌,成为义乌农业的支柱产业。 编后:在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只有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品质,降低成本,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专业型、科技型农民无疑将成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希望各地继续扶持、培育,使更多的专业型、科技型农民脱颖而出。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记者刘元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