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杭临平工业区,一个总投资5000万美元、占地530亩的服装产业园——华鼎工业园,不久前正式开业。华鼎工业园中现在入驻的13家生产企业,全部归于华鼎集团旗下,这13家企业构成了一条从面料开发到丝绸织造,从印花染色到成衣制作的完整产业链。
华鼎集团一直在香港和深圳发展,一年前才将其战略重心转移到杭州。而在其进入的背后,是长三角经济崛起和本地强有力政策扶持使得杭州对于女装企业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据有关人士介绍,一些深圳的服装公司有意把总部或者营销总部移至上海,而把加工基地放在杭州,而省内温州、宁波等地的服装企业也正虎视眈眈地“盯”着杭州。
杭州女装:让人又“爱”又“恨”
对于杭州女装,很多人是又“爱”又“恨”。“爱”她,是因为经过短短六七年的发展,她已形成婉约清秀的风格,在全国自成一派,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出色的设计师,新品牌层出不穷。“恨”是恨铁不成钢,杭州女装企业从单体来说普遍规模较小,难成大气候。据2002年末的一次统计,杭州的服装企业有2000多家,产值达到110亿元左右,有品牌350多个,这其中70%至80%为女装生产企业。这些服装在设计上流于相似,很多没有自己明确的风格。
这几年,杭州市政府对女装产业的扶持力度不能说不大。早在2001年,杭州市就召开了女装工作会议,给予女装产业都市型工业的标志性地位,并出台了20条优惠措施。政府还两次组团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进行了“两街”———武林路和四季青、以及“两园”———萧山产业园和江干女装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可以说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建设环境上,政府是用了很多心思的。
杭州女装为何做不大
有人把原因归结到杭州女装婉约秀丽的风格:妩媚、清丽、雅致,一看便知为江南女装,逃不出地域的限制。而浙江工程学院国际时装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郭建南说:“婉约秀丽的风格没有错,错的是整体定位太一致,太相似,甚至存在相互抄袭的情况。”他认为,杭州女装企业应该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展,比如你加点休闲的元素,我加上一点经典的东西,形成一定的错位。
也有人把杭州女装产业发展不快归结到内在动力不足。从客观因素来说,杭州女装以16至28岁女性为主要消费群,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消费群,但特点是消费实力不强,品牌忠诚度不够,目前的状况是市场竞争还不激烈,那么多企业都能共存,也就缺乏创新、发展的动力。
而主观因素显然更为关键。考察大多数杭州女装企业的发展轨迹,很多企业创始人都是学院派出身,企业从创立伊始就有自己的品牌,当时进行小批量生产。经过大浪淘沙,一些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品牌的起点比较低,靠自身的积累滚动发展,因此还很难有实力突破区域性、中低品牌的现状。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杭州女装企业主的心态和文化底蕴。用专家的话来说是“小富即安和安于现状”。这表现在设计上,设计师只是把学校所学的反复运用,缺乏对服饰文化、产品市场、企业内部管理、产销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把握。表现在管理上,是很多杭州女装企业还是夫妻档、父子档等,没有上升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杭州女装来说,联合、兼并、与外资合作是必由之路。没有体制变革、没有观念碰撞,就不可能有提升。”杭州市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施海岩说。
外来者进入能激起“鲇鱼效应”吗?
在很多杭州女装企业还满足于市场未饱和下的略有赢余时,众多的外地企业已经看中了杭州女装产业这块“奶酪”。
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杭州女装发展的商机。靠经营面料生意起家的温州人干雪明,今年来到杭州进行服装产业投资。他与服装设计界资深人士合作,成立雪尔丹服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帮助缺乏品牌、设计能力的小企业运作品牌。而在深圳,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与香港邻近的信息优势逐渐弱化,一些原来在那里创业的浙江人,也考虑把企业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而杭州由于具有较强的产业优势,成为他们转移的目的地之一。
那么,这些外来企业抢滩杭州,分享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能否形成一种“鲇鱼效应”,打破杭州女装原有的生态圈,激发企业二次创业的激情呢?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外来企业的进入对杭州女装企业的确是一个触动,尤其是像华鼎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进入,有一种“榜样”的力量。目前华鼎集团旗下拥有5个国际知名品牌,在全国有近400家卖店。而最初它只是为美国的品牌“菲妮迪”做加工,做强后参股了那家公司,得到“菲妮迪”在国内设计、生产、销售的权利。由于已经形成了顺畅的营销渠道,它常常被国际大牌看中,成为其代理商。郭建南教授指出,“华鼎”在海外运作的经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家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品牌发展、品质管理的做法,都是值得杭州女装企业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