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崧厦吕家三兄妹:伞海里飞起的“龙”
www.zjol.com.cn
2004年03月15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上虞崧厦人最像温州人,能吃苦耐劳,走南闯北。当农村开始涌动商品大潮时,崧厦人就走出家门,到全国各地、边关海疆做买卖。如今,这里家家户户办起了工厂,光伞业一块,就有1110多家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伞制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伞城”的称号。
联海村吕家三兄妹——吕信苗、吕苗芬、吕信龙,就是崧厦伞人的代表,他们最早在崧厦做伞布生意、最早办起私营企业。他们的创业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
从小就有赚钱头脑
吕家兄妹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而吕信苗兄妹却从小不怕吃苦,有做大事的意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兄妹3人在读小学初中时,就在假期中,力所能及地干活赚钱,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助一臂之力。
兄弟俩到海滩上去捕鱼、捉蟹,然后由母亲拿到市场上去卖。吕苗芬则背起竹筐去割草,喂养猪、羊、兔,此外,捡来玉米须、知了壳等到街上卖。看到路边的荆柳树剥皮后可以编筐卖钱,吕苗芬便顶着烈日一把把地砍来,然后“蚂蚁扛鲞头”似地背上一大捆,赶到5公里外的集镇,换回1角多钱。
他们的学费和零用钱都是这样赚来的。
吕信苗初中毕业后,认为出门在外才能成大事业,就跟着邻村的一位亲戚出海搞副业,去崇明岛捉蛏子、蟹、捕鱼等。吃的是冷饭,睡的是当地农民附房中的硬板床。
最难熬的是冬天,他们赤着脚去海滩的芦苇丛中捉蛏子,寒冷的北风将脸吹得开裂,双手在带冰的烂泥中扒得鲜血淋淋,但吕信苗干得很开心,因为,这样赚的钱比在家务农的收入多得多。
然而,这钱来得也实在不容易。有一年春天,兄弟俩由于太投入,没留意海水在上涨——暗潮悄悄袭来。等发现时,周边早已是茫茫一片,海水不断上涨,他们的身影在一点点变矮,最后海水直浸到他们的胸口……
吕苗芬是四兄妹中惟一的女性,但她天性要强,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好。在初次做生意中,就显示出了她的商业天赋。
1976年,哥哥吕信苗开始贩海鲜。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的吕苗芬也跃跃欲试,她和哥哥从宁波新江桥收来虾皮后,各挑一担坐火车直奔松江。开始,她尽管喊破喉咙吆喝,但收效甚微,许多顾客一听价钱,丢下一句“介贵格”掉头而去。她想,既然来做生意了就一定要做好,人家不买,不是价钱过贵,而是方法不对,于是,她把虾皮二三两为一小堆,5角钱一堆,一小堆一小堆地卖,不仅卖得快,而且赢余也多,一次生意,竟赚了90多元。
吕苗芬回家后就在崧厦做起了卖甘蔗、纺墙草纸布等生意,也是崧厦镇上生意最好的其中之一。3年后,她进了崧厦粮站一个门市部。
抓住了一次次商机
吕家兄妹的伞件生涯是从1980年开始的。
当时,他们家的邻居是从三联下洋村嫁过来的,那里已开始有人修洋伞、绷洋伞了。邻居从娘家那里拿来黑棉布,裁好、缝好制成伞面后,再卖给修伞、绷伞的人,赚点加工费。
这为吕家兄弟悄悄移开了一道致富的门缝。
而吕信苗在上海走街串巷做海鲜生意时,无意中发现,上海制伞总厂和下属的几家厂中,每天有不少废伞和废零件倒出来。他灵机一动:“这些东西不是可以旧物翻新?”于是悄悄从收垃圾者手中买回。然后在生锈的伞骨上漆后换上新的伞面,再以每把四五元的价格卖出去,每把能赚1元多。
同时,他开始做伞布生意,从商店买回白布,用自家的铁锅染色后制成伞面,卖给当地修伞人。弟弟吕信龙初中毕业后,给哥哥打起了下手。
他们不断地抓住一次次商机。
1985年开始,尼龙布、印花纱布盛行,慈溪胜山一带专门用这些布料做手套、滑雪衣,裁下的零头布特别多。吕家兄妹想,如果用这些零头布做伞面既轻便又漂亮。
吕信苗兄弟俩就把这些零头布和花色布买来,拼成伞面,在当地自发形成的伞件集市上卖,很受欢迎。
吕苗芬发现,120多元的月工资,在别人眼里已是一份美差了,但兄弟们卖伞布只要两三天就赚回来了。“心动不如行动”,吕苗芬不管家人再三劝阻,于1996年毅然辞职,同兄弟一道做起了伞布生意。
1987年初,吕苗芬嫁到了四埠,同兄弟暂时分开经营。
吕苗芬每天踏自行车驮着布匹到5公里外的崧厦来卖。经过一段时间的奔波,她感到这样一则不方便,二则生意做勿大。另外,当地有个伞件市场,每天很早就散市,许多迟到的客商满街打听,为进不到货而烦恼。于是吕苗芬就在崧厦街上租房开店。在崧厦镇上开办了第一家伞及配件专卖店。
吕苗芬利用店面房的优势,把一些从安徽、河南、江西等远道赶来却赶不上伞件市场市头的客户请到店里来看货。不久,拥有了一批固定的外地客户,成为崧厦镇上知名度最高的伞布生意人。
1989年吕家兄妹四人联合办起了崧厦镇第一家伞件私营企业——上虞联海伞件厂。
吕信苗同吕苗芬专门经营。吕信苗主外,吕苗芬则负责街上的门市部;吕信龙和弟弟一起负责加工场,联合办厂后,他们实力大增。
一次,两位从武汉来的客户到崧厦已是中午11时多,伞件市场早散了,而他们急需各种规格的伞面1万把,便找到了吕苗芬。她当场答应,以最优惠的价格、最迟到第二天中午就能提货的承诺,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她一边组织生产,一边亲自雇了一辆拖拉机到各村去收伞布。第二天下午,及时提到货的武汉人极为满意,以后每隔10天、半月都要到这里来。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起家的民企,有些是带着一份原罪,然而吕家兄妹的每一份财富浸透过人的勇气、辛劳和汗水。
1990年,吕信苗独立办起了绍兴市金鼎伞业有限公司。而吕苗芬则继续带着两个弟弟在老厂一起干。敢想敢做的性格让她抓住了一次外贸出口的机会,从此,外贸出口成为她追求的目标。
那是1992年的夏天,江苏苏州铁路局急需定做1万把伞出口到俄罗斯,但质量要求高、时间紧。当时,崧厦没有人做过外贸生意,只知道出口产品非常难做,弄不好还要赔钱,所以一时无人接单。她却被9元一把的价格吸引住了,亲戚好友都劝她放弃,但她却铁了心,表示如果亏损,她宁可把她在四埠的两间楼房卖掉来赔给两个弟弟。
为了按质按时交货,她又借了两间房子,增加了工人,自己既做采购员、搬运员,又做技术员、质监员,加班加点地干,终于如期交货。这一票,她净赚了3万元。
“办厂真是辛苦。”这是从不叹苦的吕苗芬的“叹息”。记忆最深的是同弟弟们“分灶”时的困难。
那是1995年初,吕苗芬花43万元买下了崧厦镇煤球厂作为厂房。“分灶”正值大年三十,她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忙着进行厂房的装修和机器设备的安装,竟没有休息半天,正月初八就正式开工了。
吕苗芬深深记得,当时买厂房时,只能贷款5万元,有10多万元钱,是她向亲戚朋友们5000元、1万元一个一个地借来的。以后又因流动资金不足,最难挨的时候她的账面上只有十几元钱,她只好再告朋求友地借,好在平时信誉好,一些原材料的厂家同意她可以拖欠部分货款,而她向要货方提出,价格可以略为低一点,但要及时付款。这样通过“八个油瓶七个盖”的运作,终于挨过了最艰难的创业阶段。大半年以后,吕苗芬的友谊伞厂就有四五百万元的业务了。
伞海里飞出三条“龙”
吕家三兄妹的企业发展都很快,特别是渡过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后,产值更是成倍增加。为了发展,他们三兄妹一直演绎着“伞上摆擂试比高”的好戏。
吕信苗的金鼎伞业在2000年以前一直是崧厦镇实力最强的伞件企业。
2000年年底开始,吕苗芬同外贸接轨后,原来生产小伞、晴雨伞等产品转换为生产沙滩伞、休闲伞等大伞为主的产品,并大量投入,扩大再生产。从2001年开始,就得到了欧美的大批订单,生产的规模、产值、利税等都名列绍兴市同行业中第一、浙江省第二。从2002年开始,吕苗芬的投入更大,出资1000万元与“恒泰”等企业合作创办了华联印染厂,去年又投入3800万元、征地80亩,进行生产能力达两亿多元的旅游户外用品技改项目,与香港陈炳登先生合资,创办绍兴菲诺旅游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暂居后位的吕信苗并不气馁,他认真总结,分析利弊。率先在崧厦打响了创品牌的“战斗”,“金鼎”于2002年成为崧厦伞业中第一个绍兴市著名商标、第一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003年又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现在,吕信苗在崧厦镇工业园区征地100亩、投资3500万元的“金鼎”工业园已具雏形。
老三吕信龙也不甘落后,2002年,他看到崧厦虽然有1000多家制伞企业却无一家生产伞布企业的现状,为拉大崧厦伞业链,填补崧厦无伞布企业的空白,联合几家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专门从韩国引进先进印染设备,创办了华联印染厂,第一个在崧厦搞起了伞布印染。去年4月份投产后,当年产值就超过4000万元。
来源:
《天天商报》
作者:
李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