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2004活力浙江 正文
   

乡愁在慢慢消散 在杭民工回访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前言

  2004年春,当周家党、杨洋、徐生平、王猛、黎春洪……走出杭州火车站时,工作、住处、情感等种种前途未卜,在突然升腾的重重乡愁面前,他们的眼泪无法阻挡。《16人的乡愁报告》,本报记者以人文叙事的特殊方式揭开了本报对外来民工倾情关怀的报道序幕。

  2004年冬,杭州望江地区外来人口公寓里,胡继军安心地住着,虽然他已有1个月时间没有找到工作了,但他没有急着回家。去过黑龙江、上海、徐州等地的他,更喜欢杭州,他说杭州的老板好,工资也高。他相信一定可以再找到工作,等有了一份新的工作后,他还要把未婚妻接过来一起打拼。

  一年即将过去,我们无法再次找到周家党、杨洋、徐生平、王猛、黎春洪……他们或许已经在杭州落脚生根,或许已辗转他乡。但这一年,无论现在他们在哪里,他们一定会和胡继军一样,发现这个社会和他们所在的城市正给予他们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关怀。我们无法找到那16个兄弟姐妹,但我们可以找到胡继军这样,以及和他们有着同样经历、理想和情感的N个兄弟姐妹,在建筑工地、街头饭店、送货途中……他们这一年过得怎样?他们感受到多少关怀?他们的乡愁消解了几许?他们还有怎样的期待?于是我们对留在这个城市的民工兄弟进行了“回访”——。

  >>>听说,杭州不许克扣民工工资

  张金平35岁安徽人来杭2年

  张金平在古荡旁边的一条小街上蹲着,用一个廉价的收音机调台寻找着万峰的节目,每天6点半左右收工后没什么娱乐活动,建筑公司很少在他们休息时间安排娱乐活动。“我们晚上只是在工地附近闲聊,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张金平说。

  “杭州除了东西太贵之外,其他的都还行。”建筑公司的民工生活区内,一个20多岁的民工躺在床上看书,眼睛都快贴到书上了。张金平一边和记者说着,一边用家乡话和周围的工友打着招呼,“其实我们这里安徽人很多,大伙一起笑笑说说,玩玩牌,也就不想家了。”所谓“乡愁”,张金平不是太理解,只是对记者说,“如果老板如数把钱发了,过年就可以回家了……”

  “现在你们发薪有没有什么问题?”,面对记者的提问,张金平想了一会说,“不会有问题的,那天万峰在节目里面说,杭州发了个什么规定,不许克扣民工工资……”

  2004年是城市文化生活活跃的一年,但对于张金平来说是空白的,他惟一听说过的文体活动是奥运会。

  >>>找份安稳工作长久呆下去

  武新立22岁黑龙江人来杭1年左右

  “我是来送水的!”傍晚时分,胭脂新村的小区住宅楼下,一声响亮的吆喝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走近时,看到一个着一身迷彩服的粗壮小伙正扛起一桶纯净水往楼上走。

  武新立长得特别黑,也很爱笑,给人感觉是个很乐观的人。他说自己来杭州快一年了,这是他的第二份工作,刚来的时候在一家小餐馆里当过厨师。现在的工作是一天送20至30桶水,一个月能赚1000来块钱,比厨师的收入要高得多。

  武新立现在已经适应了杭州的生活,这也是他来杭一年多最大的收获。说起最开心的时候,武新立想也没想就回答:“当然老板发工资的时候最开心!”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找份安稳的工作在杭州安定下来,因为送水实在不是长久之计。武新立的脚步越来越快,说完,急速踩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

  >>>我要留在每天变化着的杭州

  宋福均48岁衢州龙游人来杭10多年

  对宋福均来说,今年是他最不走运的一年。因为今年2月份的时候他从原来干了8年多的单位出来,一下子没了着落,从2月底开始到3月份他都在劳动力市场转悠,但是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一说起找工作的问题,宋福均一脸的忧虑:“现在的工作要么找有文化的、有地位的,要么就是年轻有力气的,像我这样的老头已经没人要了。”没办法,心灰意冷的他最终背起一个修鞋箱、一张坐凳,干起了擦鞋匠的工作。每天20至30多个顾客没个准数,好点的、难擦的鞋子2块一双,差点的、简单点的1块一双。

  48岁的宋福均现在仍旧是单身,他说他现在一点都不想回老家去,那里没有他的牵挂,他还是会留在每天变化着的杭州,因为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至少这里还安着他的一个窝。

  >>>自己对杭州有贡献,很开心

  刘其科42岁安徽六安人来杭5年

  见到刘其科的时候,他正拿着饭盒吃饭。午饭是自己早上烧好带到工作地点的,一饭盒满满的饭,两个小菜随便地装在塑料袋子里放在地上,汤漏了一地。

  5年前和老乡们到杭州打工,经人介绍进了杭州市政电力公司当电缆工人,一直干到现在。每天4点半起床,晚上5点下班,回家也会看看电视打发时间。每个月他们能拿到300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其他的工资到年底一起算,公司包住。因为是临时工,所以也可以在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我们最放心的就是公司不会拖欠我们的工资,所以一直留在这里干。”

  让记者意外的是,刘其科说他们同事一帮人一有空就会去逛西湖,断桥、苏堤都经常去,他认为杭州最值得玩的地方就数西湖。刘其科说今年生活上没多少明显变化,就是心里面已经习惯了杭州的生活。杭州的大街小巷有大半他们都维修过,所以杭州不再陌生,每天看着它变化着,觉得自己也有一番贡献就很开心。

  >>>关怀打工者的报道越来越多

  王强28岁安徽人来杭约1年

  白天的公交车站,很少有人会留意一旁的报摊小贩。只有当你走近时,他才不经意地抬头,用试探地眼光打量一下,确定你不想买他的报纸,才又低头顾自看起报来。王强每天只摆几个钟头摊,其余时间还要去别处打工。他说,卖报纸的收入虽然不高,却很悠闲。看到报纸上有趣的新闻,还可以回去讲给哥儿们听。

  干了一年的卖报活,王强觉得收获最大的就是认识了很多生字,不像以前在老家学校总念白字。他说:“杭州好啊,报纸上关怀外来打工者的文章有很多,每次看了心里都暖暖的。”他说要等自己文化再好点,通过报纸找一份正正经经的工作,过过都市蓝领人的生活。

  我省关爱民工大事记

  -1月起,我省设立了全省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举报电话,全天24小时受理举报,对举报反映的问题,限期作出处理并反馈结果。

  -1月10日,本报推出爱心快车之外地打工者爱情专列——“提篮上的小红花”交友活动。

  -3月4日,首批1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从嵊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手里接过了“文化绿卡”。

  -3月28日,继《对“三农”问题的人文叙事——16人的乡愁报告》、《是什么决定了未来农民的未来》之后,由本报策划和杭州市文化局主办的大型先锋舞蹈《与外乡人一起跳舞》,在杭州大剧院未完成的工地上震撼上演。

  -从4月底到6月,由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省群众艺术馆联合组织“让我们一起欢乐”民工广场歌会、戏曲演唱会、端午游艺等系列活动,分别在杭州、嵊州、德清举行。-5月,在山西打工的浙江临海人鲍先锋,首次作为农民工中的一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月30日,绍兴县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大力鼓励公办学校和公办教师创办规范的民工子女学校的试行意见》,两个月后,第一所由公办学校教师创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绍兴县轻纺城实验学校开学。

  -8月31日,宁波市海曙区粮丰、黄家湾、望春三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取消“民工子弟学校”名称,教育主管者不再把民工孩子当作“另类”、“外来人”看待。

  -9月,七艺节为真正体现“人民的节日”宗旨,开幕式《风从东海来》首次出现很多民工观众,主办和承办单位把300张票通过总工会送到外来民工手里。

  -9月,来自省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的消息称,我省2003年内拖欠的17.24亿元民工工资已于今年6月底全部清欠完毕。

  -10月,由浙江日报与各市地政府联办的“关爱民工直通车”全面拉开,首站来到浦江。此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11月,我省掀起追薪风暴。我省建设领域到2003年底拖欠的工程款总额为112.85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20.54亿元中的98.1%已经被追回。

  -12月1日,省政府召开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电视电话会议,决定在全省集中开展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农民工工资清欠专项行动,让在浙江的广大农民工们能够顺利回家,开心过年。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记者 吴秀笔 实习生 李焱鑫 余雯雯 周诚放  编辑: 杨晓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