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2005浙江两会 > 2004活力浙江 正文
   

2004“小康杭州”速写

www.zjol.com.cn  2005年02月2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10年前,听到小康的时候,我们将信将疑地开始想象:小康是什么?小康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1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人们日渐流行的买房买车、贷款按揭、出国旅游等流行词中,真切感受到了小康的脚步。

  建设小康,是中共十六大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发展规划的美好蓝图。

  这几年,杭州在奔向小康的路上跑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跑在了全国前列:2003年杭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89元,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7位;不久前《瞭望东方周刊》的一次调查中,杭州成了中国幸福感最高的城市,杭州居民的寿命比全国平均数要高4岁……杭州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切都表明,杭州已经悄然进入小康时代。

  >>茶庄老板娘的小康守望

  主人公:孙春娟年龄:45岁

  见到孙春娟时,她正在自己茶楼门口边晒太阳边嗑瓜子,满足的笑挂在脸上,时不时起身和熟悉的客人打声招呼。茶庄老板娘要有的特点:热情好客、精明干练,她的身上都有。

  孙春娟说,梅灵隧道一开通,她家的小康生活就来了:“天天都有客人来,天天都有钱进账,这种日子不是小康是什么。”

  从2001年开出茶楼的第一天起,孙春娟以及和她一样靠杭州龙井茶吃饭的茶农们,迎来了他们生活的春天。4年来,孙春娟看着梅家坞的茶楼从起初杂乱无章的搭棚子到如今一致的粉墙瓦黛,看着来卖茶和喝茶的都越来越成熟理智……孙春娟说,我不是吹,梅家坞的人都是好福气,按照我的说法,大部分都已经小康了,我的身上、他们的身上,都有小康的痕迹。

  孙春娟的丈夫现在在北京做茶叶生意,惟一一个儿子在部队当兵,她说,过两年,就买个20万元以上的车,买一幢在市区的新房子,找个合适的人替自己打理茶楼:这样,她就能腾出时间上网、健身、旅游……

  >>百岁老太的四世同堂

  主人公:李老太年龄:103岁

  李老太出生于1903年9月7日,算起来已经103岁了。103年的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数不清的皱纹,但老太太精神奇好,眼神明亮,走路也不用人扶。

  老太太老家上虞,1953年移居杭州至今,一直与大儿子住在一起,对西湖的山山水水有着一份难舍的情谊。因为3个儿子也都年事已高,无力照顾好母亲,所以在半年前老太太住进了九溪敬老院。儿子们专门给她配了一个保姆,伺候饮食起居。

  尽管老太有点记不清最小一个曾孙子的年龄,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生活的理解,她知道现在的生活过得比以前好,她很满足:“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好了,小孩子考上大学,又出国读博士了。”

  老人对小康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也许小康在李老太的理解中,就是现在让她最得意的“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把幸福网在网中央

  主人公:章女士年龄:32岁

  小章和先生从事IT行业,两人是大学同学,硕士毕业,专业是通信工程设计,毕业后就成了标准的IT精英。

  IT行业,自然离不开电脑,也离不开电脑网络。家里有两台电脑,两人每天的“必修课”是上一些固定的专业网站,了解最新的业内新闻,也上网浏览新东方的外语课程。另外就是从网上“淘宝”,比如书、小家电、时尚小礼品等等生活用品都直接从网上买了。说起小康,两人异口同声地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把幸福网在了网中央。

  IT的竞争激烈,回报也很丰厚。2000年,小章两口子在运河畔的京都苑购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安置了温馨的两人世界。

  小章对小康的看法是,不一定要大富大贵,只要家庭和睦,平日里的花销不用前瞻后顾的就行了。所以,在她的印象中,周围很多朋友都小康了,现在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更进一步的“中产”。

  小康的脚步

  国际通行的小康标准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杭州目前的恩格尔系数是39.7%。著名主持人杨澜说:当人们的生活步入小康的时候,幸福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

  也有人说,小康很多时候是一种心态,一种平和恬淡的心态。而产生这种心态的基础,是我们的经济底子厚起来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了。

  记者从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了解到,今年过去的1—10月份,杭州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2388元,同比增长14.5%。按照规划,杭州可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规划。

  手机频繁升级换代,朋友隔三岔五跑去旅游,进出国门的人来来往往……我们在身边这些点滴变化中边感受边畅想: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其实并不遥远!

  小康语录

  我觉得我现在过的就是小康生活,吃穿不愁,有房有车,周末带家人西湖边坐坐,这就是了。

   ——滨江彩虹城王先生,IT从业者,33岁

  大家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还要人的素质好。坐在公交车上有人会主动让座;走在街上遇到困难有人主动相帮,物质生活已经解决,我们追求更高程度上的精神文明。

   ——浙大城市学院杨丹红

  房子要在100平方米以上,车子要对得起杭州这座城市,笔记本要最薄的,嘿嘿,最重要的一点,每周有空去看最新的电影,每月能出去旅游一次。

   ——祝鹏大学毕业2年,现从事自由商贸

  小康应该就是说的有车有房。我家里有两个上初中的小孩,全靠这个店。一年稍微多赚点,离城市里的小康也就近一点。

   ——体育场路水果摊赵老板

  两套房子可能奢侈了点,100平方米以上总是要的,车子要10万元以上的,还得有50万元的存款,要求是不是太高了。

   ——银行普通职员王琼

  家庭是稳定幸福的,对自己的生活有控制权及自由度,最重要的是要有满足感。

   ——浙大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罗卫东

  我对小康的标准是吃住玩不用愁,我很容易就达到了。

  ——建筑设计师杨海涛

  小康数据

  今年7月1日,杭州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传出消息:2001-2003年,杭州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逐年递增,分别为83.15%、86.68%、88.03%。

  今年8月,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在杭州8个城区的50个社区中抽选了2400个城镇居民家庭,围绕收入与金融资产、消费与住房、生活条件与人口素质等10个方面开展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下面5个方面的数据,它们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杭州人生活的巨大变化。

  车:百户家庭拥有量12辆

  这次被调查的2400户市区城镇居民家庭中,家用小汽车(不含经营用)百户拥有量达到12辆。其中萧山区和余杭区23辆和12.8辆。

  房:城镇居民家庭户均住房面积81.2平方米

  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户均住房建筑面积达81.2平方米,其中户均住房面积在6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占61.6%。住房状况也越来越好。

  用:消费和收入比值77%

  据调查,杭州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消费性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与服务八大项)为29053元,占总支出的77.7%。

  学: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2003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户均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教育总支出(不包括文化娱乐支出)为2593元,这一数字比5年前增长98.7%。

  健:保健投入户均693元

  据调查,2003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户均保健器具和滋补保健品支出为693元,比5年前增长79.1%。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刘艳 罗克 记者 叶玉跃 葛晓娟  编辑: 杨晓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