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几乎覆盖了奉化斗门村。这场雪多少让住在这的胡阿姨有些意外,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她的作息规律。
早上5点,她蹑手蹑脚地起床,扫去门前的积雪,烧水、做饭,在女儿床前放好一双厚鞋,然后收拾好女儿的书包。5点半了,该叫女儿起床了,再过半小时她要准时去对面的奉化中学早读。
胡阿姨的家在10几公里之外纯湖镇的一个小村子里,自从两年前女儿考上奉化中学,她们就搬来了这里。在斗门村,还居住着不少像胡阿姨一样的“陪读家长”。
“陪读村”诞生的缘由
百年名校奉化中学创办于1901年,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作为当地惟一的一所省一级重点中学,奉化中学近年98%的大学升学率令当地的学生、家长趋之若鹜。每年学校要招新生600名左右,奉化各个乡镇的学生都争先恐后要来这读书。
尽管进了奉化中学就相当于握有了一张大学通知书,但许多家长只是把这看成一个开始,纷纷选择搬到学校附近亲自料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斗门村原只是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陪读大军”的到来,村里一条不过几十米长的小道上光小卖部就开了五六家,几乎是隔几米就一家。早上、傍晚,村子里总能看到三三两两读书的儿郎,这也使村子多了不少“书生气”。
家长:一切为了孩子高考
在斗门村,随便走进一个出租的院落,就能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
陈家搬来这不过半年时间,可为孩子的操心却没有停过。儿子志强当年以高分考上了奉化中学,这成为老陈的骄傲。“他很有可能是我们陈家的第一个大学生啊,我们农村人说跳龙门,其实就是想他考个好学校。”说这话的时候,爸爸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老陈家并不宽裕,可每个月寄给儿子的200块钱是雷打不动的。但是儿子却似乎并没有爸爸想像的那么“争气”,高中第一个学年下来,儿子在班上的成绩直跌。这可急坏了老陈,左想来右想去还是决定搬过来和孩子一起住。现在老陈几乎每天都是围着孩子在转,一个月才回一趟家,而家里的农活和家务都交给了老婆和亲戚们帮着打理。
“孩子还是要管啊,我搬过来之后他就冲进了前十名,现在我估计考个大学应该没问题,不过我想让他上清华。”现在,老陈越发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百万富翁也来陪读
奉化市有不少经济名镇,不乏有许多身家百万、千万的小企业主。可是为了孩子,许多百万富翁宁可放弃事业也要陪在孩子身边。
张先生经营着一家小有规模的电器厂,生意一直不错。可自从儿子考上奉化高中,他就把厂里的日常事物交给了兄弟,一家人都搬了过来,留着几百平米的别墅空荡荡的。
“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可是如果孩子不成器,再多的家产也是零。他以后可是我事业的接班人,把他培养好才是我们家的第一大事。”尽管这里的条件和家里根本没法子比,可张先生却执着地坚持着。
学生:渴望过集体生活
小石今年18岁了,有着母亲悉心照料的他,说起陪读来却显得非常不情愿。用小石的话说,他可是被老妈从宿舍里“揪”出来的。小石告诉记者,自从妈妈过来陪他住之后,的确吃、穿都不用愁了,可同时跟同学们的交流也少多了。“现在我都快成班上的‘陌生人’了,那个时候住在学校宿舍多好,其实我已经是成年人了,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小石一直想跟妈妈说让她搬回去,但一直都没敢说。他知道妈妈有多不容易,肩上压力也更大了,要是将来没考好,真的是对不住妈妈。妈妈经常独自在租来的小平房里想像着跟儿子一起漫步大学校园的情景。她不知道小石却有个担心:不知道考上大学之后,妈妈还会不会那么操心了。
学校:陪读不利于学生自立
“其实,我们并不鼓励孩子搬出去住。”面对家长纷纷来“陪读”的现象,奉化中学的周校长有些无可奈何。他告诉记者,有时候父母的过分关心反而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他们学校学生搬出去住后学习成绩反而下降的情况也不少,而且许多孩子住在校外,在管理上也是个盲点。
漫步奉化中学,这是个美丽的校园,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高三的学生宿舍里甚至全部安装了空调,还有独立的卫生设备。“就是这样,家长们还是不放心啊,有些家长甚至就因为晚上9点半宿舍一定要熄灯这一条规定把孩子们带走了。”
怕孩子生病、怕孩子吃不惯、怕孩子学坏、怕孩子不自觉学习……“陪读”家长心里有着无数个担心;可周校长心里却只有一个: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