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还是要搞试点,总结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陈云谈改革开放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出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这个调整是全方位的,调整的过程,也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过程,是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
会议结束后,陈云想听听百姓的意见,便离开北京来到西子湖畔。
陈云一到杭州,就约请浙江省文化局文艺处的施振眉谈情况。他们从评弹现状谈起,一直讲到文艺创新、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
陈云极为关注改革开放事业。
施振眉说:“现在发奖金了。每人一律10元。”
陈云问:“不论好与差,每人一律10元,你认为这样做对吗?”
施振眉说:“现在老百姓中间流传一句顺口溜,叫‘干的不如不干的,不干的不如捣蛋的’。”
陈云点了点头,说:“这样不利于调动积极因素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不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原则。”
谈起改革,陈云一句一顿地说:“改革还是要搞试点,总结经验,要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没有现成的东西,先试点,取得经验。”
陈云强调:“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改革不合理的东西,使之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陈云指出:“现在计划太死,包括的东西太多,结果必然出现缺少市场自动调节的部分。”
陈云坚定地说:“要开放,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开放,这么大的事,要有块地方搞试验。”
显然,陈云并没有把经济调整的标杆停留在经济指标上,而是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体制、机制,投向了广阔的农村和城市!
陈云曾经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
陈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内核在于推动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我国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那天,陈云心情愉快,脸上充满了笑意。
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以城市改革为主要战场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把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
4月25日,陈云与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杭州汪庄亲切地交谈。当时,谷牧负责开放工作。
一个月前,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
会议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是收而是放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进城市改革和开放沿海城市,无疑是这一年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会后,谷牧带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大字排印本,从北京专程到杭州送陈云审阅,并向陈云汇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的情况。
陈云曾经说过:“我虽然没有到过特区,但我支持搞特区。”他多次派秘书到深圳、珠海特区了解情况,并打算到经济特区看看,但终因身体状况而没有成行。
陈云对《纪要》颇为重视,认真看了两遍,亲自做了几处改动。他说:“其中有两点我很注意。一是说要有‘拳头’产品。现在特区还没有‘拳头’产品,深圳也没有。但深圳有新的管理办法,这也是‘拳头’。另一点是要有‘一定比例’的内销。国内市场不能不让出一些,否则对外资没有吸引力。问题是让多少,‘一定比例’,可大可小。”
随着交谈的深入,他说:“《纪要》里提出,一定比例由计委掌握,要研究办法。对国内工业,不能保护落后。要使自己的东西一步一步地进步,达到先进的水平,这还是应该提倡的。”他提醒说:“自己必须发展正在发展的东西,不要被外面进口的东西挤掉,比如发电机组,开始是几千千瓦,现在搞到三十万千瓦,这样的东西就要保护。”
“开放沿海14个城市,我同意。”陈云态度明确。
当时,有人提出搞特区货币。谈到特区货币,陈云不由陷入思考:“对是否搞特区货币,我考虑比较多。货币发行权还是要集中到中央,如果各个特区都发货币,实际上就是两种货币并存。而两种货币并存,人民币的‘腿’会越来越短,特区货币的‘腿’会越来越长。因为‘优币驱赶劣币’,是货币的客观规律。”
特区以后的实践证实:陈云不同意搞特区货币的意见是正确的。这次谈话,对全国城市改革的深入开展,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形成了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的决议。决议在扩大地方权限、给外商投资者若干优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