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重要文章和评论 正文
   

内源是“魂” 开放是“金”
www.zjol.com.cn  2005年07月11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随着我国全方位开放日益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互动明显增强。怎样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始终是关系我国改革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按照党中央的上述指导思想,冷静分析和全面审视浙江经济在长期快速增长之后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等新情况,以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

  一、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内生的生存需求和投资冲动,进而演绎成一种活力迸发的内源式发展模式

  一般说来,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区内部要素作用的结果,二是依靠外来要素的推动,前者被称作内源式发展,后者的定义为外源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改革开放大政策的鼓舞下,各级党委、政府精心扶持和引导,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奋斗和创造,浙江经济直线上升。循其轨迹,我们发现,这是一种源于自身投入的内源式发展模式。如今,在浙江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全国“单打冠军”,崛起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块状产业集群,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去年,全省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长期的实践佐证了“内源式发展模式”一说——浙江的发展主要依靠传统的工商文化、灵活的市场机制、雄厚的本地资金、廉价的劳动力以及专业化生产的企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优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在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国家计划内的投资一直比较少,这就迫使浙江“不等、不靠”,必须依赖自身力量发展经济。

  内源式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扎根本土,根基深厚,伴随着创业过程而产生的以发展为目标的创业环境、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这是单纯依靠外力所不能替代的。

  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他们无论怎样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都拥有一批在本土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著名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这些大企业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源式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我省与欧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出现,使企业发展的要素成本明显上升,内源式发展模式遇到了严峻挑战

  诚然,内源式发展模式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它不仅在过去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内源动力,而且也是当前和未来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从目前我省经济发展看,产业层次还比较低,消耗资源也比较多。2004年,我省一二三产的比例分别为7.3∶53.7∶39,二产仍占主导地位。在二次产业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和零配件等传统制造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目前我省的出口产品结构看,机电、服装、纺织品、鞋类等传统产品的出口比重达74.5%,而高新产品出口的比重仅为6.7%。传统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以服装为例,大多数单件产品售价都在4美元左右,利润空间狭小,“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A380’”。浙江不少出口产品也是因为价格太低,频频遭遇反倾销诉讼。

  外贸出口正遭遇“天花板”,传统的低成本、低价格、低端市场的出口格局面临国际贸易摩擦的困扰。尤其是两个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当前对我国纺织品、鞋类产品等出口不断挑起贸易争端,使浙江企业的危机感与日俱增。

  即便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浙江企业也受到两面夹击:一方面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企业低成本的冲击,使浙江原先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另一方面则是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带来的强大的竞争压力,其中既有高端产品的开发优势,也有高工资下对高技术人才的争夺。这些无疑加深了浙江企业的紧迫感。

  如何在全球化的平台上、在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中找准我们的发展定位,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了浙江经济发展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人力资本(知识能力)积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为基础的集约发展,是在更高层次上引进吸收先进要素,实现内外并举、融合互动的兼容发展,这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以往过度依靠本土投资去拉动经济增长,依靠大量消耗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去获得竞争优势的传统发展模式不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生产力发展中的最关键的因素——人,包括人的观念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科技体制创新、科技成果市场平台搭建、企业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整体推进,来提升整个产业竞争力,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最有潜力的因素。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积累,有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增加创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换来浙江人文环境的不断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的切实转变。

  在更高层次的开放融合中,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念、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改革,促进规则接轨,则是我们抢抓战略机遇,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虽然市场化曾为浙江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也使浙江人具备了更强的市场化眼光和意识,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经验。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这些在摸索中自发形成的发展理念和机制优势,需要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球意识、战略眼光。

  事实上,万向、正泰、华立、西子电梯等一批优秀的浙江企业,不仅在市场化方面率先起步,在国际化方面又走在了前列。他们以较好的学习与合作能力、较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抓住了借力提升的机遇,在产品研发、科学管理等方面加快实现了内外并举、融合互动。

  让体制环境更有利于新发展模式的建立和运行,使浙江经济既保持自身更快更好的发展,又能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这是我们必须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四、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是将现有模式推倒重来,而是从外部寻找新动力,让现有模式更加适应新的发展环境,更好地抢抓发展机遇

  当然,新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原有发展模式而言的一种进步,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继承和革新,而不是放弃,不是推倒重来。

  选择新的发展模式,是为了让现有发展模式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发展机遇,主动积极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内源式发展为特征的浙江经济,正是在不断地适应和调整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过去20多年,浙江经济的发展尽管主要依靠本土力量,但开放之门始终是敞开的。外贸出口一直是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4年,浙江进出口突破800亿美元大关,浙江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浙江经济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都加快了转移步伐,为浙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如果说,过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还属于较低层次,那么,经过20多年内源式发展积累的浙江经济,应该在更高层面上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仅是物质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本;不仅要拓展国际低端市场,更要到国际高端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不仅要继续推进制造业的国际化,也要善于化解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摩擦和问题。

  五、在引进中消化,在借力中提升,充分利用内源式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构建知识产权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

  有论者认为,现在知识和技术已没有国界,落后国家可以引进和购买先进技术。但是,对于企业乃至国家而言,最先进的技术和名牌往往是买不来的。没有自主独立的科技创新体系和名牌开发体系,最终只能受制于人。

  引进是为了消化、吸收,借力是为了创造、提升。一些经济强国当年也是这样做的。

  同属资源匮乏的韩国,非常善于吸收融合他国的先进技术,他们把从国外引进的高铁技术、核电技术、汽车制造技术等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进而转向自主创新,生产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再出口其他国家。

  由政府参与规划和支持的有计划的技术引进,为日本企业带出了一条迅速改变技术落后局面的捷径。从1956年到1970年间,日本花了60亿美元引进1万多项先进技术,掌握了发达国家需要50年时间投入2000多亿美元所发明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日本科技进步和制造业的腾飞。

  由此可见,知识、名牌和核心技术对于企业参与世界竞争、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和培育知识产权优势是提高后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和迫切要求。

  知识产权优势不仅应体现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要体现在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塑造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民族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强竞争力。

  六、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地驾驭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经济全球化不是实力导向,而是规则导向。对于相对的弱者而言,规则导向能够带来相应的保护,而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玩”这些游戏。一位长期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专家这样说。

  这就跟国际体育赛事中必先懂得比赛规则一样,在“经济奥运会”的角逐中,我们同样需要谙熟国际游戏规则,尽快学会“玩”这些游戏。这是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

  诚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大公司已站到了我们的家门口。此时,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们必须主动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一个发展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生存问题。

  习惯了国内市场变通、灵活经营的企业,如今迫切需要转变观念,不仅要承认和理解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更要提高驾驭规则的能力。同样,相应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也需要加快转型创新。

  具有市场化改革先发优势的浙江,在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与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理应走在前列。这应该成为浙江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共识。

  七、浙江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要增强现有产业的优势,又要培育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尽快补上现代服务业这块“短板”,更好地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一般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在50%—70%之间。我省去年人均GDP虽已接近3000美元,但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9%。即便在第三产业内部,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商贸服务为主,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所占比例也偏小。在整个服务贸易出口中,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不足3%。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正越来越紧密,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研发、设计、营销、咨询等一系列专业化服务。倘若生产性科技服务业滞后,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拖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后腿”。

  实际上,我省已有不少企业到国外寻求这样的服务支持。从温州“哈杉”鞋业控股意大利著名制鞋公司,最终使该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温州,到“奥康”鞋业借助国际知名皮鞋品牌的全球营销网络进入国际市场,再到“康奈”皮鞋借与英国一家国际最权威的鞋业研发、认证中心全面合作之机,跻身国际贸易规则制订者行列,三个温州“皮鞋匠”所演绎的走出去寻找服务支撑的真实故事,正是整个“浙江制造”迫切需要全方位服务拉动的缩影。

  浙江企业的这种旺盛需求,正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沃土”和潜力。而加入WTO后过渡期带来的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机遇,也有利于我省加快接受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我们要抓住市场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借力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一方面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加快我省相关服务业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能力,更好地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本报编辑部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