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在线特稿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重要文章和评论 | 网谈·时评 | 相关背景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平安浙江 > 重要文章和评论 正文
   

浙江日报评论:和谐创造生态

www.zjol.com.cn  2005年09月20日 06:28:2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一)“生态”是健康、安全、美好、可持续的代名词,选择“生态”,就是选择美好的未来

  也许很多人不是很明白生态的含义,但一定相信奇妙的自然界中自有答案。各种各样的高等植物和动物,和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高达几十米的参天大树,和依附在地面的地衣、苔藓;飞翔在云端的猎鹰,和生活在地下的鼠类、大海深处的鱼类……它们和谐地相互依存或是相互竞争,是大自然展示生机与活力的源泉。

  对每一种生物来说,它的生存、活动、繁殖空间便是它的环境,它需要与环境之间实现交换,以便获得需要的物质与能量。科学家们把这种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而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就被称为生态学。

  在人类历史上,有些辉煌一时的古文明消亡了,成为历史陈迹被湮没在沙海之中,沉埋在黄土之下,或被浩瀚的海洋所吞噬。无数的研究证明,严重破坏森林和其他绿色植被,以及过度使用土地,以致生态恶化使无际的沃野变为荒漠,失去支持生命的能力,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

  历史告诉我们,不要把“生态”仅仅看成是动物学家、植物学家或是生态学家眼中的学术名词。无论我们是否能确切地说出它的经典意义,但都可以肯定,集中体现了各种自然因素的生态,是所有自然和社会活动的环境载体,是许多可再生资源孕育和循环的母体。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和改善生态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今天,“生态”的内涵在不断扩展,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向了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共处,渗入到了更多的社会领域。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家具、生态旅游、生态人居……“生态”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成了健康、安全、美好、可持续的代名词。

  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社会观,需要进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追求生态文明,就是追求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融为一体的伟大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

  (二)建设生态省是浙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生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们如此亲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近年来,建设生态省成为浙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从生态村到生态县、生态市及至生态省,浙江人为了建设自己的生态家园,转思路、出新招,“生态”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变得如此亲近。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体会到,建设生态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建设生态省,就是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基本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因为,如果无视生态,只求发展,口袋里的钱也许会越赚越多,但却难以摆脱喝脏水、呼吸有害空气、生活在垃圾包围之中的命运。

  因为,如果不顾生态环境容量,盲目追求经济总量扩张,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使我们的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经济最终也会陷入发展困境。

  因为,如果不创建生态文明,未来社会进步、文明兴盛就有可能被GDP数字的增长所掩盖,人们期待的全面小康社会就很难实现。

  一些省外的专家感叹,浙江创建生态省有着独特的优势。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当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浙江的经济发展还会再上一个新台阶。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以前出了名的贫困村临安白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在国际市场拼杀的浙江企业家们发现,创建生态省使国外的合作伙伴重新认识了浙江,不时地还在这里掘到“新矿”———绍兴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居然也能用来发电。

  生活在浙江的乡村或是城镇的人们庆幸,创建生态省让他们的四周变了样,水、空气、街道、绿化……一间厕所、一个垃圾桶都显示了人们保护环境的一份努力。

  我们为此骄傲,我们不仅在为今天的发展努力,更在为明天的发展负责,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我们努力实践,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生态文明,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克服认识上的偏差是保证生态省建设稳步推进的必要前提

  然而,即便是优美的景致,也难免偶尔会有瑕疵。在创建生态省的实践中,也有不和谐的音符———模糊的观念和认识。

  有人担心,生态之路也许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影响物质财富的增长。

  有人认为,生态建设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欠发达地区眼下要紧的还是发展经济。这样的错觉无疑会使一些地方继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还有的人把生态变成了招牌、标签,重建设生态的“硬件”,轻建设生态的“软件”。开辟大片的绿地、不惜重金引进各种名花名树名草,美其名曰“生态”。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盲目。必须指出的是,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需要思考和关心的是,为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什么样的环境保护规划?城市建设是否全面考虑了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产品生产有没有严格执行绿色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是否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了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四)建设生态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一条前景光明但需要我们长期探索实践和努力开掘的道路

  从生态省建设战略实施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这是一条需“长途跋涉”的艰难之路。即便在生态省建设已有良好开局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清醒地看到,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

  说得形象些,建设生态省就好比是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对于这样的疑难杂症,一副两副药不可能见效,一天两天也不可能治愈,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建设生态省,浙江已经设定了远期目标———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

  但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我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着“先天不足”,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产业层次偏低,局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这使得我们要为分阶段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做更多更充分的准备。

  从现在起的5年内,我们进入了生态省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要为实现远期目标奠定基础。在这几年中,我省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进一步取得成效,使生态经济形成一定规模;要建成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全面完成“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要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还要基本形成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人们用“五大体系”、“十大领域”来形容这个远大的目标。而去年以来人们又用上了一个新词“811”。这是一项以八大水系、十一个省级环境保护监管区为重点,面向全省展开的持续3年的环境污染整治大行动。“811”让人们更加清楚,建设生态省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的首要任务则是“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一个基础性、标志性工程。

  突出重点求突破,抓住关键带全局。要真正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实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逐步建立起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发展体系,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生态省建设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制、科技、政策、投入、公众参与等支撑体系

  建设生态省,首先要遵循生态学的原理,按照生态规律来办事。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了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构建五大体系、实施十大重点工程;并根据我省生态环境特点,将全省划分为6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保护和发展方向。

  就像一套舒适的住宅,卧室、卫生间、厨房、书房、客厅,每个区域根据其方位、条件都有最佳的功能定位。每个功能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如果打乱布局,不但要花更多的装修成本,而且会破坏整体的舒适性以及承担难以预料的结构破坏风险。因此,我们只有按照《纲要》的要求去积极实施,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好的效果。

  推进生态省建设,关键是要把工作、规划、责任落到实处。要以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集中力量逐一突破,确保抓出成效,干出实绩。

  环境是有价的,但将其量化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何从制度上让生态保护不再成为负担,生态成果不再免费享用,是我们在生态省建设中绕不过去的弯。德清县从今年起通过多种途径筹措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项目的建设,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资源是有限的,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失为保护和珍惜资源的一个有效之举。今年3月兰溪市调整水费,其中就考虑到库区资源补偿问题,水价中包含了第二饮用水源建设、库区农民利益保护、污水处理等费用。

  推进生态省建设,还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善于运用市场杠杆来调节和引导。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投资重点生态保护项目,扶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支持对生态资产进行科学运作,使之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让政府、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从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中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

  (六)浙江要依法建设生态、依法管理生态、依法利用生态,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

  曾有专家分析,我省的产业模式和产品结构与意大利非常相似。而作为世界第七大工业国的意大利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圈可点,浙江能否从中吸取一些精髓呢?

  意大利的产业集聚性很强,尤其是皮革产业相当发达,但该产业污染又非常严重。他们采取的办法是,每个城市都把皮革厂家安排在划定的一个区域里,政府统一建污水处理厂,与厂家连接,厂家不需投巨资建环保设备及维持运转,只需付污染处理费。

  如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意大利也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如威尼斯的marghera港口地区,在经历了20世纪60到70年代的工业大发展之后,土壤已全部被污染,现在要恢复395公顷严重受污染的土地要花费18.62亿欧元,即恢复一亩土地要花费300多万元人民币,且要经历10到20年的时间,这一代价是十分巨大的。

  正是这些巨大代价,使发达国家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在欧洲,政府主导、强有力的法制建设是做好环境保护的根本保障。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受污染土地恢复、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建设等主要环境保护任务均由政府负责。欧盟十分重视环境立法,特别是坚持以人为本,将保护人体健康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纳入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中。

  我们在生态省建设中强调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也值得一提。

  日本1992年开始引进“3R系统”,通过立法和制度设计,使国民经济按照“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非常重视法律框架的建立、公众的理解、产业的合作和对再生技术的支持。

  这里举两个例子。首先是容器和包装的循环系统。在日本,容器和包装占到了家庭垃圾的60%,根据法律要求,消费者必须对固体垃圾进行分类,而每个行业、每个企业也必须对他们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第二个是家庭电器的回收体系。生产厂商和进口厂商要负责对其家用电器回收利用,家庭要将废弃电器交给废旧电器回收管理系统,这个回收体系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更重要的是,日本在生产过程中就考虑如何符合“3R”要求。产品要如何方便回收利用,要减少所使用的塑料,设计简单易拆并做出方便标记。

  尽管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能照搬,但我们在生态省建设中完全可以学习借鉴。比如说在维护环境安全、保护生态和资源方面,政府必须要有作为,起到主导作用。要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依法建设生态、依法管理生态、依法利用生态。比如说,大幅提高污染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其难以生存,并通过社会合力强调企业的生态道德和社会责任,使企业通过良好的环境行为获得效益。比如说,充分发动公众参与环境建设和决策,因为公众既是好的环境的享用者,同时也是建设者。

  (七)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关系,辩证看待和妥善解决各种环境矛盾和问题,是推进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该看到,近两年来,我省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是大的,措施是扎实的,解决了一批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去看待。

  围绕环境问题,发生关系的往往是政府、企业和群众。环境是公共产品,保护环境是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企业作为主体有义务对环境负责,群众既是良好环境的享用者,也是良好环境的建设者。

  建设生态省,就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核心就是要解决好领导的政绩观、企业的发展观和群众的利益观三大问题。

  作为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当然要有所作为,干出政绩。许多领导干部因此把发展视为首要任务,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我们所要的发展,应该是科学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所要的政绩,应该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对得起子孙后代的政绩。也就是说,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增长有效地统一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赢”。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利润不应成为企业追求的“唯一”。古人尚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操守,现代社会的企业更应该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尽好应尽的社会责任,不能赚“黑心钱”,更不能将利润建立在损害环境和大众的健康之上。从长远来看,一个真正重视环保的企业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命力和活力的企业。

  随着生态省建设的推进,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都大大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对生活质量较高预期所带来的利益诉求的增强。但是,群众应该认识到,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对于其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应当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方式来解决,而不能走极端。这也是一种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说,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政府、企业、群众价值取向应当是一致的,应当也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如果说,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是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大众的生活方式,生态省建设的核心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它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那么,生态省建设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广泛普及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它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只有在一种稳定、和谐的关系中,生态省建设才能高扬风帆、破浪前行。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浙江日报编辑部

 网谈·时评 更多 
 图片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