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农民为主体,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新农村建设也是一次因地制宜的创新运动,应当不拘一格,走属于自己的路
江西赣州: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赣州,却走出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采访时记者发现,赣州的经验在于找准了新村镇建设的最佳时间点,如在大多数农民产生了建房意愿,但还没有付诸实施之前就进行统一规划等。这样既可以发挥农民自发建设的热情,又少走了弯路,真正发挥了后发优势。
选准建设时机
赣州市18个县(市、区)有8个是国定贫困县,845万人中有农业人口677万。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新村镇建设在全市4025个点铺开,一年多来,多数村庄的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新农村建设的总投入却只有4.9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只有6300万元。走出这样一条“节约”建设新农村之路的经验在于:在工业化、城镇化刚刚起步的时间点上,抓准时机建设新农村。
沿海发达地区不少村庄“摊大饼”式的扩张,蚕食了不少耕地,浪费了发展资源。在新农村建设前,赣州也正处在村庄大建设的“前夜”。瑞金市对当地农民抽样调查显示,全市有近90%的农民有在近年建新房的打算。信丰县对1482户农户随机问卷调查表明,除22%暂无建房打算的农户外,40%选择在中心村建房,22%选择在老宅基地建房,5.5%选择在县城建房,10.3%选择在小城镇建房。
针对城镇化发展的明显趋势,信丰县聘请深圳规划院的专家修编了全县第三轮总体规划,形成了“县城——小城镇——中心村”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目前,该县已经对全县第一大村、有7000人口的大塘埠镇沛东村进行了规划。记者在规划上看到,可容纳5000人的新村集居住、休闲、教育和医疗等功能于一体,依山傍水,风光秀美。群众看到规划中的美丽新村,纷纷投工投劳进行“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参与村庄建设。在规划中的新区已有46幢新房即将建成。信丰县委书记陈晓春说,如果没有提前统一规划,农民自发的建房热会使居住更加混乱,提前规划,因势利导,避免了将来重复建设的浪费。找准时间点,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政府事半功倍。
赣州还对工业发展进行规划,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创出了“工业园上班、新农村居住”模式。目前,全市已经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的要求,建成18个县级以上工业园区,直接辐射全市100多个村600多个村民小组,大部分农民可以在1?け2小时的车程内到达县城工业园。这一模式,明显有别于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村村点火”的模式,既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节约了土地。
捆绑使用支农资金
有限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如何使用,是摆在政府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赣州市采取资源整合、捆绑利用的办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长期以来,涉农资金分散掌握在财政、教育、卫生、老建办、建设、科技、农业、林业、民政、交通、水利等众多部门。基层许多干部反映,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就像撒胡椒面,难以办成大事,“跑、冒、滴、漏”现象十分严重。
赣州市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倾斜。以全南县为例,这个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设了125个新村镇示范点。全南县县委书记廖晓凌说:“我们把县财政的100万元专项资金、县直单位一年接待费的20%、社会捐资、上级一些涉农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集中用于新村镇示范点建设,结果民间资金一下就被撬动了。”
同时,赣州改变政府过去的资金拨付办法,通过实物补助的形式,引导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建设家园,这使得政府的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市只投入市、县财政资金6300万元、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就吸引了农民的社会资金3.1亿元。
理事会挑起大梁
记者采访发现,活跃在赣南大地的12499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农民推举产生,又服务于农民,挑起了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大梁”。
赣州积极引导各地按照群众意愿和《村委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以村、村民小组或自然村落为单位,在乡村党组织的指导下,组织村民民主选举村民理事会。村民理事会一般由5?け10人组成,任期为三年,负责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管理、项目实施、建章立制等具体事务,重点从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妇女骨干、农村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和老军人)等“五大骨干”中推选候选人,采取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方式,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群众推举、政府认可、规范运作、无私无欲”,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显著特点。定南县历市镇杨梅村钟燕灵,去年冬天当选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当选时就向全村表态:“我当会长不要一分钱报酬,有报酬的事不干,没报酬的事一定要干得漂漂亮亮。”由于不计报酬,全体居民都信服,理事会有说一不二的权威。在户代表大会上,钟燕灵旗帜鲜明地表扬先进,更批评不积极参加“三清”劳动的“落后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