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上世纪60年代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为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韩国政府成功地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
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全国性乡村建设运动
韩国政府自1962年至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的差距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进行家乡建设活动。这一运动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
每村300袋水泥,调动起农民的主体创造性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1971~197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等。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
1974~1976年为扩散阶段,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丰收。
1977~1980年为充实和提高阶段,在这一期间,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
1981~1988年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政府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
1988年以后进入自我发展阶段,新村运动有了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
勤勉、自助、协同:新村运动基本精神深入民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广大农户告别了苫有稻草的茅草屋,住进了换成瓦片或铁片房顶的房屋;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家电得到了普及,1993年每100户农民所拥有彩电率达到123.6%,电冰箱105%,燃气灶100.4%,电话99.9%,汽车20.9%;农民喝上了自来水,农村的饮水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农户的实际收入大大提高,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农协组织迅速发展,在金融业、流通、物资采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村民会馆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农民亲身体会到了民主决策和管理的真谛,也学会了与各级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新村运动在韩国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遇到了种种难关,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等。但是,农民通过新村运动,勤勉、自助、协同的精神和意识深入民心,韩国农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精神被充分激发,而这种精神正是韩国新村运动30年积淀下来的最大财富和成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