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标不管多么“驰名”,如果在国外被抢注了,其后果可能是让企业失去某些国家的市场。
昨天下午,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吴干冰在“浙江省推进品牌大省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说,该局出台了支持浙江品牌国际一体化建设的八大举措,支持和促进企业创自主品牌,攻克国际“品牌壁垒”。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我省品牌大省建设首次提出品牌的国际化新课题。
浙江商标“借船出航”
目前,全省拥有注册商标25万余件,仅次于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位;而驰名商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总量现已超过100件。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境外注册商标总量已有7600多件。
然而,浙江企业朝着国际化迈进时,品牌的国际化相对滞后。许多企业要进驻某国时,才发现该国已有人抢注了其商标。像罗蒙西服的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花了两三年才争取回来。
浙江省工商局提出,企业应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营销未动,注册先行”。
昨天上午,浙江省商标协会与国际商标协会在杭州签订了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的协议,其中有信息交换、工作沟通、维权协作等五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浙江商标能“借船出航”,走向国际化。
据了解,国际商标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它拥有5000多家全球知名品牌的企业会员,并有着较大的影响。浙江品牌走向国际化,一条便利的“信息通道”摆在了面前。
八大举措助推品牌国际化
“芭比娃娃”国内只卖几块钱,而运到国外贴上别人的商标,就能卖上几十美元。如沃尔玛超市里卖的商品,大多是中国产的,但贴的商标都是国外的。
吴干冰用上述实例,道出了“浙江制造”一个尴尬的现实。浙江现在出口的产品,贴牌加工的多,自主品牌少,能耗高,效益低。“要改变这种状况,走品牌国际化之路是必然选择。而几元到几十美元,浙江企业也能跨越。”
为此,省工商局出台了《支持浙江品牌国际化的若干意见》,推出了八大举措。
除积极运用与国际商标协会建立的协作平台,更好服务浙江品牌的国际化建设外,还包括:大力支持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的国际化经营与运作;加强浙江品牌推介宣传;努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引导浙江传统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深入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商标专用权的国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