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的老郑,真没料到自己去会跟人打官司,而且打官司的对象还是自己的工作单位。
但这个工作单位,并非他每天去上班的地方,而是一家劳务派遣公司。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宁波市江东法院的一位法官说,郑先生属于劳务派遣,与工作单位不形成劳动关系。所以老郑想要讨回自己的“三金”,只能找和他有劳动关系的劳务派遣公司。
今年开始,这种新的劳务纠纷在宁波多了起来,仅江东区已有18起。据了解,这现象和宁波特有的经济形态密不可分。
发生劳资纠纷
还得先搞清楚谁是东家
老郑并不老,才38岁的他,穿上一身的保安服,还是很帅气。
他去年在宁波科技园某物业公司做保安,干了几个月之后,物业公司提出这边要不了这么多保安,想把老郑几个调剂到另一个物业公司做保安,但老郑不大乐意换物业公司,就提出不做了。
事情本来到此就结束了,可老郑办好辞工手续后,发现物业公司没给自己交养老保险等“三金”。
他找到物业公司,可对方说,和他没有劳动关系,因为老郑是宁波某人才公司派遣过来工作的,合同什么的也都是和劳务派遣公司签的,也就是说,和老郑有劳动关系的是劳务派遣公司。不管这钱该谁交,老郑只能找和他有劳动关系的公司。
几经调解,对方依然不肯替老郑补交“三金”,老郑一怒之下告到了法院。
订单企业的发展
催生了劳务派遣公司
像老郑这样的派遣性质的员工,在宁波还有很多。
老郑还算是幸运的,他的劳务派遣公司在宁波。其实在宁波有更多的务工者,他们的劳务派遣公司都在外地,这打官司可真是麻烦了。
为什么宁波会有这么多的派遣员工?
宁波某科技公司负责人事的杨经理说:一到生产旺季,公司无法在人才市场上一下子招到足够的工人,而劳务服务公司可以提供;而且,这类公司一般都是专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很有一套,接收单位在这方面省心很多。
江东法院的一位办案法官分析说:宁波是个港口城市,外贸经济发展很快,外贸生产企业的生产情况都根据订单而定(这类企业简称订单企业),有了劳务派遣公司,生产企业就可以灵活地调剂劳动力,并免于承担解除劳动合同要付经济补偿的责任。
而对于部分劳务输出地区,劳务派遣也有利于本地的劳务输出。
但,因为这种用工形式和传统的用工形式有所不同,派遣单位和接收单位谁才是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承担者,很多劳动者并不清楚,给他们行使诉权造成困难;另外,有些派遣单位和接收单位责任划分不明确,容易发生推诿,也增加了劳动者权利受损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