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圣诞的“小商品指数”
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同一天,“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报收101.26,较上周上涨0.26点。这是“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以来,度过的第一个出口节庆市场旺季。
“圣诞老人坐着雪橇从东方来”。类似的标题,在12月,几乎占据了国内外大多数媒体的版面。
而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超市”,无疑是这个事实的最有说服力的发源地。这里,今年夏天就已经提前“过完”了“圣诞节”——跨国采购商8月就已齐聚义乌,美国70%、欧洲50%左右的圣诞礼品早就从这里采购完毕。
其实,不仅仅是“圣诞老人”从芬兰“搬”到了中国,在全球许多地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经离不开中国商品。
2005年,一对美国夫妇突发奇想,要“过一天没有中国商品的日子”。结果,从早晨洗脸刷牙,直到晚上上床睡觉,都摆脱不了中国商品的影子。最终,在7岁孩子的要求下,他们还是买了“Made in China”的玩具。
所以,当2006年10月22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基地义乌发布了“中国小商品指数”时,小商品市场的“道琼斯指数”美誉并非虚谈。
然而,在我看来,这个指数并不是一个对外宣战的宣言,更是一个和谐共处、打造国际小商品世界新秩序的举动。
义乌人正在准备明年的圣诞礼品新款。对今年的圣诞市场,他们的评价是“喜忧参半”——红火的成交量,并不能掩盖价格走低的事实。
一个突出的事实是,由于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加之外商对制造商的“低价紧箍咒”越念越紧,相当多生产厂家已经不敢接单。这样的后果之一是,美国本该欢天喜地欢度节日的孩子们却怎么也乐不起来了。由于中国玩具生产量的下滑,美国玩具市场上的圣诞礼品出现了缺货危机。
因此,义乌推出价格指数,不仅是试图提高生产者的利润,更是为了保证长期被低估的中国劳动力价格恢复其相应的价值,同时维护全球小商品市场的“和谐”秩序,从而维护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共同利益。
如果义乌能够真的通过指数影响国际小商品价格,则不仅在经济领域,在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将结出美好的果实。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义乌推出小商品价格指数,近期则是在谋求国际突围,长远则是着眼于抢夺国际小商品领域的定价权。
所以,义乌将这个指数的制订视为“机密事件”。本报记者三赴义乌,才得以采访到全貌。
今天,来自全球的采购商,只要登陆商务部网站,都可以看到这个由中国第一次面向全球市场发布的、国际小商品领域最显赫的指数,它,是验证中国经济在全球影响力的一个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