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最新发布 | 权威发布 |  直播大厅 |  媒体聚焦 |  新闻发言人 |  图片新闻 |  回音壁 | 发布会制度建设 | 历年发布会 | 在线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 > 权威发布 正文
新闻发言人在浙江大学建校11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新闻发言人 倪明江

  (2007年5月10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国家重点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计划”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近年来,在教育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瞄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为己任,坚持“求是创新”的校训,学校综合实力迅速提升,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校园面貌日新月异,办学环境显著改善,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创新型大学。

  一、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核心,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学校不断加快教育创新步伐,全面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才。

  1、人才培养结构和层次不断调整优化。至2006年12月,全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硕士生9300余人、博士生6200余人、留学生1400余人。研究生和本科生之比由并校时1:4.5提高到2006年1:1.51。

  2、招生与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质量保持上升态势,2006年本科高考录取线平均排名上升到全国高校第5位,研究生报名数和考试上线数连续数年居全国前3位。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海内外深造比例从并校初的18.9%提高到2006年的41.06%。

  3、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探索学分制、四学期制、选课制、导师制,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实施通识课程与大类基础平台课程相结合、宽口径、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努力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更大自主性和成长空间。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监督体系,强化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目前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近五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获奖2项),二等奖23项,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4、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999-2006年累计达27篇,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组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际一等奖4项,国际二等奖2项;全国一等奖4项,全国二等奖5项。我校学生还获得“google中国编程挑战赛”冠军、“欧莱雅工业设计大赛”全球亚军,以及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和iF材料概念设计奖等国际顶级设计奖。二、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积极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学术组织结构,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学科会聚、交叉与集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1、科研规模迅速扩大。科研经费以年均一个亿的速度增长,2006年全校科研总经费达到12.3亿元。共获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突破1亿元,其中,面上项目312项,经费8097万元,均居全国高校第1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科研经费从并校初的700多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6200余万元。2006年,获批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经费195万元,居全国高校第四位。

  2、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批准立项的国家、省部各类项目共698项,合同经费达4.5亿元。国家863专题项目我校主持立项87项,居全国高校第二。国防科研新签项目合同138项,合同额超1亿。

  3、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8项,居全国高校前列。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公布我校2005年论文数,被SCI收录2894篇,被EI收录2871篇,被ISTP收录1232篇,均居全国高校前三位;被MEDLINE收录论文1378篇,居全国高校第1位。2006年我校申请专利1482项,获授权专利783项,其中发明专利421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为全国高校第一。

  三、以高水平、强辐射为理念,社会服务不断迈上新台阶。

  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立足浙江,面向全国,大力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地方合作工作,努力实现社会服务从数量扩张向数量与质量相结合、以质量提升为重点转变;从个体或小团队自发合作方式向自发与组织相结合、以学校有组织合作为重点转变;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战略合作相结合、以长期战略合作为重点转变;从适应性合作向适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以导向性合作为重点转变等“四个转变”,取得良好成效。

  1、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级人才。自1999年至2005年,全校共培养博士生5106人、硕士生14052人、本科生42852人,其中50%以上留在浙江工作,成为浙江省高级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师资队伍的生力军,为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2、通过多种途径扩大教育规模。相继与杭州市和宁波市合作,创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和宁波理工学院,目前两校在校生都已突破万人,办学资源不断优化,为推进我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特殊贡献。此外,学校开拓多种办学形式,如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夜大学、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等,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目前,浙江大学学历教育年在学总规模已接近10万人。

  3、积极参与和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6年入驻企业400余家,在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估中名列第4位。分别在南昌、宁波、温州、嘉兴和绍兴建立科技园分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或专业孵化器。至今,已有300多项来自校内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园转化和孵化,有50余家科技孵化企业毕业出园。学校与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联合建立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浙江国际纳米研究院、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台州研究院等机构,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创新服务平台。

  4、与地方科教合作不断强化。学校已经与浙江省各个地级级市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与省20余个经济强县(市)及贵州、江西、云南等省签订并实施了全面合作或科技合作协议,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苏、广东、新疆、内蒙等地也有较大规模的合作项目。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湖州市合作探索省级新农村示范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与各地方和企业新签科研合同从并校初的8000余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6亿多元。近年来,学校共完成地方与企业的R&D项目1万余项,合同金额20余亿元,创造经济效益初步估计250亿元以上。2006年11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我校召开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我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工作得到高度评价。

  四、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根本,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不断稳步推进。

  学校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研究项目为纽带,集成高水平学科,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化人事管理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高效、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培育和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1、学科基地建设不断增强。目前有国家重点学科24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二。另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

  2、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不断优化。8500余名教职工中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4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2006年为55%。现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3名,“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4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2人,入选首批浙江省特级专家1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9人,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7个研究团队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3、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政策引导和全程服务。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基金支持,设立“光彪特聘(讲座)教授”、“求是特聘教授”等岗位。2006年共引进师资204人(含师资博士后112人),其中海外留学人员53人。评聘光彪学者27人、求是特聘教授13人、求是讲座教授5名。一批在国内外有声望的知名学者登上浙大的讲台,为引领学科朝着国际学术前沿和高水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优秀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注重培养中青年学术帅才和学术梯队,实施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出国研究专项计划(“新星计划”)和青年教师跨学科的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提高青年骨干教师跨文化交流与跨学科交叉研究能力。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保持师资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博士后建设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从2000年的29个增加到39个。五、以国际化发展为取向,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

  学校全方位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拓宽师生出国(境)交流与合作培养渠道,扩大留学生招收规模,着力提升我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1、积极开展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近年来,学校与国外60多所著名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加入了由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35所国际名校组成的“环太平洋研究大学联盟”(APRU),发起成立了“全球大学创新网亚太地区联盟”(GUNI-AP),并被选为理事长单位,在有400多所成员学校参加的全球农业高等教育与研究联合会中被选为主席单位。学校还与哈佛大学、UCLA、巴黎高师等学校建立了数学科学研究中心、纳米技术研究院、中乌高科技中心等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2、努力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2006年,学校共举办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20个,聘请外国专家454名,聘请名誉、客座教授49人次,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教师学生出国出境总数为2560人次,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00余人次。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24项,合同金额6144万元。

  3、进一步扩大和提高留学生教育规模和层次。2006年招收留学生2712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212人。在校留学博士研究生91人,继续居全国高校第2名;在校留学硕士研究生121人,在校留学本科生606人。

  六、以强化管理为基础,办学环境和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

  学校加快推进紫金港主校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总体规划,优化办学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构筑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争取更大更好办学效益。

  1、统筹校区布局和建设,优化学校发展空间。在教育部和浙江省、杭州市的大力支持下,占地近3200亩的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紫金港新校区东区已基本完成一期建设任务,正在抓紧二期工程建设。现入住学生1.8万余名,学校机关、外国语学院、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等单位已先后迁入。2006年,经学校努力争取,又获批准再征地1200亩启动紫金港校区西区建设。紫金港校区作为学校主校区,将成为杭州市和谐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部分。

  2、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学校基本完成“十五”“211工程”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工程,实现了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面过渡,使我校成为省内唯一和国内少数几家全面实现双栈网络支撑环境的高校之一。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图书馆拥有外文电子期刊数量已经达到国外著名大学水平。

  3、积极争取社会办学资源。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校友会的联络桥梁作用,积极面向社会各界筹措办学资金。2006年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签约金额超过5亿元(不含纳米研究院2.2亿元软件捐赠),实际到款超过3亿元。我校校友段永平联手网易总裁丁磊捐款4000万美元,创国内高校接受单笔捐资之最。

  4、以建设高水平医院为目标,附属医院持续快速发展。6家附属医院全年业务总收入35.97亿元,接收门急诊病人625.58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7.33万人次,各项数据稳中有升。附属医院的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附属一院和附属二院2005年被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分别为第10位、第11位。

  浙江大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现在起到建校120周年前后,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批国际知名学者,各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学科综合实力稳定居于国内大学前列,办学特色鲜明,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高科技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高层次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经过10-15年的奋斗,在主要可比性指标整体上要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有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列,从而率先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将通过实施卓越教育计划、学科会聚计划、人才支持计划、国际竞争力提升计划、资源优化计划、管理创新计划等六大计划,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重大科技成果的突破、领先学科的培育、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培养、管理效能的提高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

  浙江大学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直播大厅      更多...
·【直播】浙江省减轻企业负担降低...
·【直播】浙江省省属企业改革发展...
·【直播】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直播】浙江省残疾人事业发展“...
·【直播】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直播】浙江省标准强省质量强省...
·【直播】2016年前三季度浙江经济...
·【直播】浙江省开放型经济发展“...
·【直播】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
·【直播】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
新闻发言人
 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陈广胜 山东莒南人。杭州大学经济系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
 省级单位新闻发言人
 77家省级单位设立81位新闻发言人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地址:杭州市省府路8号

邮编:310025

电话:0571-87057136 87059330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