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太大,给环境保护和经济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降低我国能耗的最有效途径。
“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两年,国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下降目标没完成,环境质量问题依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确定的一项经济发展大方针就是,将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宏观调控的侧重点不再聚焦在短期的经济运行,而是注重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节能则被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家发改委三番五次申明单位GDP能耗指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各地也陆续调低GDP指标,调高降耗指标。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而且为了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国家环保局甚至出台了带有连坐性质的“区域限批”政策。
节能工作之所以引起如此高规格的关注。表面上看,是因为去年的节能降耗目标没有实现。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太大,给环境保护和经济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2005年,我国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但为此消耗的资源量却异常巨大,其中石油、原煤、粗钢、氧化铝、水泥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8%、39.6%、31.8%、24.4%和47.7%。而从经济结构看,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特别是高耗能的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五大行业就占工业全部能耗的69%。
根据上述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我国能耗的最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占GDP的比重不但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落后于同等发达程度的发展中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我国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这一组别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平均值为55%,而2006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仅为39.5%。而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就可降低约1个百分点。而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而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下降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也可降低1.3个百分点。
调整产业结构能够最有效地降低能耗,而推进节能降耗政策又能够最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根据国情的不同,各国节能降耗的政策工具也不同。在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就解除了石油价格的监管,一切让市场去说话,随着石油价格总体上不断上涨,企业节能意识也相应增强。而在日本,石油价格和石油工业直到1995年还牢固地掌握在政府手中,确保油价相对稳定。为了降低能耗,除了适当调整能源价格之外,更主要的还是借助于法律手段。政府对主要的行业产品节能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多少年内能耗得降低多少,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者就被强行赶出市场。在这样一种压力下,1973年以前,日本能源需求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值平均超过1,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l,能源需求在1以上。而1973年到1979年间,则急剧下降为0.33,顺利实现了由“资源能源多消耗型产业”转变为“省资源能源型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可见,不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国外实践经验,都表明一个事实:节能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始终把节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路标。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