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7日讯
“现在城里多的是流行音乐、歌舞剧那些时鲜而名贵的菜肴,偶尔听听海盐骚子这样的‘农家菜’,味道也是不错的……”昨天下午,坐在海盐秦山镇旧文化中心的小院子里,今年68岁的骚子先生周朱法给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海盐骚子打了个有趣而贴切的比方。
前生:非仪式不唱
周朱法退休前是秦山镇文化站的站长,他的外公的爷爷曾经是当地著名的骚子先生——当地对骚子艺人的尊称。因为家传,也因为后来的工作,周朱法对海盐骚子有很深的了解和感受。他说,海盐骚子应该算是海盐的一大传统民俗,如今年龄在45岁以上的海盐人大多知道这个源于古老民间祭祀神歌的民间艺术,其起源应该在元朝后期,至今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与明朝时期我国四大声腔之首的“海盐腔”有着深刻的渊源,堪称海盐民间文化一宝。
在嘉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说唱艺术一直流行在民间,不同的只是表演形式,桐乡的三跳是手上敲打着三块竹板,平湖的钹子书则是用筷子敲打一个小铜钹作为伴奏,唯独海盐骚子这个民间说唱,表演者空手上台。但这并不表示海盐骚子学起来简单表演时单调,因为海盐骚子在解放以前的很多年里都是“非礼不唱”的——每次表演海盐骚子,必须要有隆重的礼仪。也因此,海盐骚子作为流传于海盐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不仅要会唱,还要会捏、剪、扎等多种技艺——扎龙舟、画马障、捏面人……这些技艺都是用来布置和准备骚子表演的仪式和背景的。
历史上的海盐农村,当地居民在家里有结婚、祝寿、生子等喜庆大事的日子,大多要举行祭祖敬神仪式。仪式相当隆重,时间一般为两个夜晚加上一个白天,多的也有几天几夜的。主人会请骚子先生前来主持仪式,并进行演唱活动。一般由两名骚子轮流主唱,时而运用说、表、念、唱等曲艺常用表演手法,时而分生、旦、净、末、丑等戏曲角色进行拆唱,再加上相帮的伴唱或乐队的伴奏,一时间,俚语俗乐中引出一个个滑稽风趣的民间故事或祝福口彩,使仪式现场非常热闹。在周朱法的记忆里,骚子表演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非常热闹的。“一般每年秋天开始,到第二年的端午之前,都是骚子先生们生意最忙的时候。那些名气大的骚子先生往往会排不出‘档期’。”
今生:换面不改头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海盐骚子的演出基本停止了,那时候的停止可能是文革等历史原因。进入上世纪80年代,海盐骚子表演开始陆续恢复,但不是出现在居民家的庆祝仪式上,而是一些政府组织的文艺会演中。”周朱法客观地分析了海盐骚子最近几十年来的起落,“农民们可以看的东西多了,收音机电视机还是其次,后来的录像和网络,再加上外来居民的不断涌入,用海盐方言说唱的海盐骚子被逐渐冷落也在情理之中了。”2007年国庆长假,海盐南北湖景区邀请周朱法在景区表演海盐骚子,游客们听完后说:“调子很好听,但是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故事……”对于这一点,周朱法早有准备:“海盐方言有些嘉兴本地人也听不懂,我在台上唱得吃力煞,观众以为我‘季节发’(精神病)!不过他们还是承认骚子的旋律很好听,这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了解这一点,周朱法认为保护和传承海盐骚子的最好办法是保留其优美的旋律和一些深厚的民间文化元素,而在表演形式上则必须进行改良,“首先以前表演时所必须的仪式是肯定不需要了。”其次是在骚子文书内容的创作上也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在担任秦山文化站站长期间,周朱法和其他几位骚子先生结合国家当前的政策和形势创作了多个海盐骚子的新唱本,《姚富要富》、《请侬到乡下来兜一兜》、《农民生活步步高》等文艺节目,分别在省、市级演出中获奖。
海盐县对骚子这项古老的民间文艺也非常重视,1996年起,海盐骚子都在历届南北湖旅游节上亮相。2005年,海盐骚子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试点项目,成为省级文化宝贝。让周朱法尤其高兴的是,海盐向阳小学作为海盐骚子的传承基地,一大群活泼可爱的娃娃们也开始说唱海盐骚子了。
传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500年经历一次。当凤凰的生命快结束时,便会集梧桐枝自焚,在烈火中获得新生,新生后,其羽更丰,其音更清。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海盐骚子,在经过数十年的沉寂后,又重新活跃而生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