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滚动报道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从打造首艘集装箱船到巨轮“产房”

   2001年9月14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承载着多少代舟山造船工人建造出口大船的夙愿,由扬帆集团为德国人建造的第一艘4350T多用途集装箱船,在当时位于沈家门渔港西侧的扬帆舟山船厂顺利交付德国船东启程远航。作为时任浙江扬帆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的徐裕康亲历了舟山造船史上这一划时代的瞬间。

   亚洲金融风暴,国内无船可造,“扬帆”将目标转向国际市场

   “是改革开放大潮,把舟山的造船工业推上了国际船舶市场的大舞台。”回想往事,徐裕康感慨万分。他告诉记者,1998年,正当“扬帆”步入良性发展期时,亚洲金融风暴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沉重打击,国内出现了几乎无船可造的境地。风云变幻的市场,把一个个考验推向“扬帆”。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危机,国际造船中心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的机遇悄然而来,这给了“扬帆”一个迅速提升的舞台。“那时候,我们公司决策层经过冷静分析后统一了认识,认为企业在又一个困难期面前,不仅需要迅速抽身,更要迅速把握和争取未来市场主动权,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改投入,重点开发出口船舶,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转向国际船舶市场。”徐裕康回忆道。

   1998年,为适应市场新形势,浙江扬帆集团正式成立,把为世界造大船、接轨国际市场列入了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事实上,早在两年前就有多批国外客商来‘扬帆’考察,寻找合作伙伴,但终因我们企业底子薄、生产设备落后、发展后劲不足而离去。”徐裕康说,“1999年,‘扬帆’决策层从企业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在当时造船低谷期,从提升企业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在省、市政府的扶持下,倾注全力,投入1亿多元资金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增添关键设备。”技改包括新建1.5万吨级、5000吨级船台各一座,1.5万吨级码头一座,并增添数控切割机、肋骨冷弯机等先进设备,将船厂原本落后的生产设备“更新换代”。随后,“扬帆”又一次性从全国各地引进应届大中专毕业生70多名,作为人才储备充实到技术和管理岗位。这些重大举措为“扬帆”跻身国际船舶市场夯实了基础。

   签下出口大订单,遭遇前所未有大困难,扬帆人经历了工艺和理念的“脱胎换骨”

   当年9月,在中国机械进出口公司引荐下,“扬帆”与德国贝里思公司签订了5艘4350T多用途集装箱船建造合同,拉开了“扬帆”进入国际船市的序幕。

   建造期间,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全新船型,面对国际船舶市场对质量、周期的要求,面对德国船东代表和劳氏船级社驻厂代表严谨、苛刻的质检,扬帆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徐裕康至今还记忆犹新,第一艘4350T多用途集装箱船的分段船体造好后,德国船东请的外国验船师前来验船,验完后焊工们一看,呆了:满眼都是老外划的“×”记号,这里焊角不平整,那里上下不对称,不合格!对一向自认焊接技术过关的“扬帆”工人来说,这个打击真不小。“当时心里难受呀,真切感受到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徐裕康说。

   学习,学习,再学习。“扬帆”全体技术和施工人员迎难而上,从“脱胎换骨”改变传统的造船工艺着手,积极引进现代造船管理模式,推行区域造船法、组织协调区域造船和预制、预装工作及船台区域内场生产管理。通过积极探索和技术攻关,预装率提高到60%,当时国内的先进船厂预装率为70%~80%。与此同时,壳、舾、涂一体化开始逐步实施。从建造第一艘出口船舶起,现代造船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极大地提升了“扬帆”造船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更为“扬帆”进一步迈向国际船舶市场,实现第一次跨越打下了扎实基础。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拼搏,2001年9月14日,扬帆人终于圆了为国外造大船的梦想,以中国·扬帆制造为品牌的第一艘4350T多用途集装箱船在德国船东代表的“OK”声中顺利启航,驶向大洋彼岸。

   舟山造船赢得国际口碑,中外船业巨头纷至,舟山成为巨轮诞生的“产房”

   第一艘出口船的诞生,其间包含的艰苦卓绝的摸索,难以想像的压力,让徐裕康思绪万千。这个第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无到有,意味着序曲,意味着序曲之后才是壮美乐章。

   4350T集装箱船的成功建造,“扬帆”以响亮的名号为舟山的船舶工业在欧洲船舶市场赢得了信誉。随后,660箱、700箱、900箱、2750箱等一批吨位更大、技术含量更高的集装箱出口船订单纷至沓来,如今,舟山船舶已出口到包括挪威、美国、英国、德国等世界前9个航运大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舟山制造的各种船舶已经航行于全球的洋面上,得到了世界市场的广泛认可。

   徐裕康欣喜地说,2004年之前,舟山具备万吨级以上船舶生产能力的企业还只有“扬帆”一家。而如今,舟山已有12家能修造5万吨级以上的船舶企业,“中远”“常石”等一批国内外造船业巨头落户舟山,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行业话语权与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增强。

   如今在舟山绵延的海岸线上,到处是忙碌的吊车、巍峨的巨轮,还有巨大的船台和船坞,舟山船舶工业一般贸易与加工、租赁贸易并存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去年,随着“扬帆”2750箱集装箱船、“常石”5.8万吨级散货船下水,金海湾开始承接建造11万吨级油船和17.8万吨级散货船,舟山中远船务2艘5000车位汽车船、浮式储油船(FSO)顺利开工,五洲船厂全球首艘按照国际共同规范(CSR)打造的散货船完工下水,舟山船舶建造水平已向高档次、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徐裕康形象地说,如今的舟山已成为一艘艘巨轮诞生的“产房”。

   【记者感言】面朝大海,机遇无限。第一艘出口集装箱船的成功打造,开创了舟山造船史上从建造木质渔船到机帆船,从钢质渔轮到大型集装箱船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标志着舟山船舶工业实现了大型出口船舶“零”的突破。舟山从打造第一艘出口集装箱船开始,审时度势,及时抓住了世界船舶工业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外造船名企落户,对舟山原有的船舶修造业进行高水平“嫁接”改造,创造了年均增长80%以上的神奇速度,成功实现了船舶工业的崛起。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
 昵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