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策职高环保专业的吴亮再不用像以前那样,拿着假的污染废水来学习水样检测了,现在这些水样都变成了真真实实的污染废水。近日,中策职高和杭州某环保工程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该公司的污水水样数据监测业务“外包”给中策环保专业,变成了该专业学生的课堂作业。这一小小的“创举”,可是让企业和学校获益匪浅:学校赚了“外快”,企业节省了成本。
“外包”让企业省钱又省心
金融危机袭来,如何节约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可能是最近所有企业都在考虑的问题,杭城这家环保工程公司也不例外。前些日子,这家企业的老总就很头痛:该公司的污水水样数据监测,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能做的项目也不是特别多,却要为此“养”几个专职监测的工作人员,年开支6万元以上。不仅如此,加上每年用于购买普通检测试剂的费用1万元,用于仪器保养的开支2万元,年支出在9万元以上。
“外包”让他们省了很多钱。该公司一负责人说,按中策目前每周一次水样监测的频率来计算,一年最多只需要支付其5万元的费用。这样算来,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成本4万元。
其实,对于这家企业来说,这一举动还省去了很多麻烦。该负责人介绍,他们聘请的专职监测人员,随着工程项目进度的深入,忙时忙,闲起来也很闲。再加上试剂的采购和仪器的检测,每一样都是麻烦事。因此,“外包”可让他们清静不少。
学生上课好比工作
企业获得了不少便利之处,学校同样如此。
“无论是用于实验,还是做真实水样的检测,这些试剂都是少不了的,所以试剂的开支是必需的。”中策职高环保专业负责人杨鸿飞老师说,由于平时的上课少不了水样监测实验,因此许多实验用的化学试剂都是学校自行埋单的。由于接了这笔“外包单”,这些试剂就产生了经济效益。
对于学生来说,用真实的水样代替老师配出的实验水样,实战性无疑是增强了。杨老师说,不仅如此,这些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专业水准和质量意识的提高。
这点也从吴亮的口中得到了印证,“以前做课堂实验,只要稍微操作几下,同学就能知道水样中大致含有的化学成分。但现在不一样了,水样检测课每周一次,由于污水水样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里面含有的化学成分自然也是不可预知的。现在,每次检测,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已有企业“搬”进了高校
企业将项目交给中职学校去完成,这样的事在杭州可不多见。但在义乌,有一所高校却将一个印刷厂成功“搬”进了学校,每年还能产生许多经济收益。
作出大胆尝试的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除了这个印刷厂,该校每年还会从企业引入不少项目让学生做。学生不但能得到来自企业的技能培训,还能通过“工作”获取400-1500元不等的报酬。
其实,企业跟学校的合作还远远不够。该院副院长贾少华说,金融危机四伏的今天,企业不应该只把眼光投在劳动密集型项目,更应该寻求经营模式上的改变。目前,对于企业来说,学校最具合作价值的还是各专业的老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思路,老师不但能给企业在科技攻关方面带来帮助,还能间接帮助企业在生产力方式上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