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 “蚕花铜钿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东南西北撒得匀,今年要交蚕花运,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这首古老的歌谣《撒蚕花》是嘉兴地区旧时婚嫁之时所唱。这一举动,寓意新娘嫁过来之后,养蚕定能取得好收成。
如今那些洋溢着淳朴蚕桑气息的“蚕歌”,在嘉兴除了个别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几段之外,已渐不可闻。年轻人不愿意养蚕,老一辈人虽然养着蚕,可面对每下愈况的蚕茧价格,也多萌生退意。有着4700年养蚕史的嘉兴,如今“蚕歌”已渐渐远去。
今年收购价远低于去年
昨天,是海盐晚秋蚕茧开始收购的日子,今年的收购价格是600元一担。海盐作为嘉兴市最早收购的县,最为敏感地感觉到今年晚秋蚕茧的收购价远远低于去年同期。“去年同期的晚秋蚕茧的价格是每担784.5元。”嘉兴市蚕桑管理站张国平副站长说。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嘉兴全市养殖蚕种103.7万张,2007年为102.3万张。而蚕桑总站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全年统一供种数量仅为69.5万张。“这个数据已然包含了部分蚕农之前订购了蚕种,最后弃而不养的。不管怎么说,今年的养殖规模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张国平对蚕种发放数量的减少,心有忧虑。更让他揪心的是,蚕茧的收购价日益降低。
嘉兴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嘉兴市蚕桑养殖的总收入为11.2亿。2007年,此数字下降至9.2亿。“今年还要差”,嘉欣茧丝有限责任公司是嘉兴市的蚕茧收购大户,副总经理周金海说他从1984年入行到现在,蚕茧行情一路下滑。
年轻一代不愿养蚕
去海宁袁花镇的路上,公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桑田。查培祥的养蚕基地就在袁花镇的双丰村。
记者到基地的时候,查培祥刚巧骑着三轮摩托车从桑田地里出来。“今年的桑螟比较厉害。”查培祥一边擦汗,一边向记者示意三轮摩托车上装的农药。查培祥从2002年开始承包土地从事规模种桑养蚕,目前有桑园45亩,用于养蚕的大棚1700多平方米。今年的中秋蚕,查家订购了6张蚕种,估计产量在150公斤左右。
“一点没赚头,亏!”查培祥的妻子沈利美正在大棚里采中秋茧。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养蚕情况,一直念叨着这句话。“按照今年中秋蚕收购价格每担600元算,全家辛辛苦苦一个月,收入只有1800元,还要除去农药、化肥、水、电的开支。我家还有13万的贷款没还……”
“2007年春蚕期间最忙的时候叫了17个临时工,今年我把价格往上翻,临时工都叫不到。”查培祥说,村里的企业发达,村里人宁可去企业打工赚钱,也不愿意来做临时工。“去厂里上班,每天最多也就是8小时。来我这里帮忙,最忙的时候一天得在田里站10来个小时采桑叶,而且比厂里打工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