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刚在钱王祠参观“钱氏科技精英系列展——钱学森院士”图片展览。 尹炳炎 摄
浙江在线11月04日讯
昨日早上,秋雨初歇,杭州钱王祠正在举行“钱氏科技精英系列展之钱学森院士”图片展,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学者缓缓移步,仔细观展,一边还和陪同人员交流,讲解许多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人便是钱学森的长子,计算机专家、上海交大兼职教授钱永刚,这次他是从北京来上海、浙江参加一系列活动,受故乡的杭州钱鏐研究会邀请来参观图片展的。
因为父亲钱学森、因为父亲作为奠基人之一的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就、也因为同辈远亲钱永健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些闪亮的标签让钱永刚成为媒体关注和科学讲座的热门人物。昨日,钱永刚在钱王祠这个有特别意义的地方,清茶一杯,娓娓谈起“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及钱氏“科学家族”的故事。
钱老的情怀不仅是杭州
“父亲最近一次来故乡,我记得是上世纪60年代了。”钱永刚觉得这多少让家乡人遗憾了,“父亲的心怀很宽广,他心中装的是中国,而不仅仅是故乡杭州。他一辈子追求强国富民,故乡毕竟是富庶之地,所以父亲的心中,不仅仅是故乡,他心胸眼界要比我们想象的宽广。”
钱学森生于杭州,3岁时随家人离开故乡,后来也曾多次回杭,“故乡情怀是永在心底的”。这次钱永刚来杭,“老爷子问我上哪去?我说到杭州和海宁(钱永刚外祖父故乡),他会心一笑,以示允诺”“他对我回家乡做一些事,一直是支持和关注的。”
几十年过去,杭州旧居的印象已模糊了, “人非物也非”。杭州马市街方谷园2号现在立着“钱学森故居”的碑。钱永刚透露,根据房管局的档案记载,钱学森在上个世纪60年将“方谷园2号”捐给政府,后来多户住家迁入,但政府一直未改房主的姓名,至今“方谷园2号”户主还写着钱学森的名字。
钱学森晚年关注“沙产业”
12月11日,钱学森将迎来97岁生日,钱老的身体状况是采访必谈的话题。钱永刚直言,“老爷子身体尚可,但毕竟是近百岁的人了。”钱永刚说,每到生日和春节总有不少人想来拜访,但考虑到钱老的岁数和身体,他们都一一婉拒,只有春夏之时才见些要人。
钱永刚介绍,钱老依然关注国内外大事,治沙是他晚年投入很大心力的一项事业。上世纪80年代他提出“沙产业”概念,目前他的一些设想正在慢慢实现。钱老认为,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化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
在钱老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内蒙古目前利用沙区日照长、温差大等有利条件,搞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林沙产业,实现了林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父亲从来不过问我功课
作为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小时候特别令老师关注,总指望他特别出色,但钱永刚说自己当时成绩不算是最优秀的,但总体居上游,“语文4分、数理化4分,总评5分。这样的成绩搁在其他学生身上应该算不错了,但老师说‘你是钱学森的儿子,你应该非常出众啊。’”钱永刚说,“现在想来老师也是指望我青出于蓝,但我除了完成功课,比较喜欢玩。”
至于父亲的态度,钱永刚说他从来不过问我的功课,也不会反对孩子玩乐的天性,更不会对我的功课有具体的要求。“他不会教导你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父亲的身教重于言教,他让我知道怎么做人做事。”
父亲的治学态度对钱永刚的影响很大。钱永刚回忆说,“有一年夏天,我路过他的书房,发现他正满头大汗地看书,认真程度让我自愧不如。”“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什么是永不停步,什么叫学到老活到老”。
钱永刚常看父亲的笔记、书籍,这些都影响着他的人生走向,“我后来从事科学工作,多少也是受父亲的影响。”
未见过获诺奖的钱永健
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刚的堂弟、美籍华人钱永健近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国内许多媒体想通过“永”字辈的钱永刚捞点新闻,杭州钱鏐研究会有意举办钱永健图片展,也希望钱永刚牵线搭桥找资料,但昨天向钱永刚问起他和钱永健的交情时,钱永刚在对钱氏族人获诺奖表示欣喜的同时坦承,“我没见过钱永健,与他没什么来往”。
钱永刚透露说,两人的父亲年轻时来往比较多,堂兄弟俩从上海交大毕业以后一起到美国留学,而且都是搞航空研究。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当时他叫钱永健的父亲一起回来,但是他最后还是留在美国。”
两家人后来几乎没什么来往。“中美关系缓和后,钱永健的父母钱学榘夫妻曾经带着儿子回国探亲。这个事我是知道的,但是当时没见面”。
据了解,得知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后,钱学森十分高兴,还表示过祝贺。钱永刚还透露,其实钱永健的亲姑姑就在杭州,他们两家联系更多,只是姑姑家姓陈,没有引起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