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悦 摄
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
昨天的杭州,下了一天阴雨。但这并未淋灭许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的鉴宝热情。在省博物馆举行的民间鉴宝活动上,大伙都充满激情地把自家的“宝贝”晒在了专家面前。但绝大部分人还是没能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很多“宝贝”都被专家否定了。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仍表示保留自己的意见,“以后再找其他专家看看”。
据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一大早就有很多人来排队了。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人竟然是拉着行李箱来的。
家住鼓楼附近的王大伯很宝贝自己的“宝贝”,宁可自己淋着雨,也要给“宝贝”套个塑料袋。王大伯一手用餐巾纸抹着自己淋湿的头发,一手掸着塑料袋上的水珠:“这是条方凳子,我觉得应该是清代的,今天过来找专家看看!”
凳子很沉,队伍每向前挪一步,王大伯就“吭哧”把凳子往前搬一下。好几下“吭哧”,终于把凳子搬到了专家面前。专家瞅了瞅,从凳子上剥了一块皮下来,“你看,这个皮都能抠下来,是新加上去的。”听了专家的否定意见,王大伯什么都没有说,小心地给凳子套上塑料袋,挪出了鉴定室。走到门口,排队的人都凑上来询问结果,他眉一挑,说:“我以后还是要找其他专家看看。”说完,又亦步亦趋地挪进了雨里。
在陶瓷鉴定专区,怀抱着深蓝色盒子的蔡女士跌跌撞撞地挤进拥挤的人群。只见她从盒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青花碗,放在专家面前,专家瞧了两眼,断定:“这是解放以后的。”蔡女士不高兴了,嘟着个嘴把阵地转移到专程从上海赶来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翔的面前,还迫不及待地从包里掏出一本封面已经有点破旧的杂志《收藏》,熟练地翻开。上前一看,里面有一张和蔡女士带来的青花碗差不多的图片,她指着图片给专家解释,“你看,书上都写着呢,这肯定是老的。”但是,许勇翔还是不住地摇头,“我和他的观点差不多的”。像是没听到专家的话,蔡女士一直盯着珍藏的青花碗,不平地嘟囔:“这肯定是老的,肯定是老的。”
面对大伙的牢骚,专家都表示理解,“花了上万元的钱买来的东西,突然说是仿品,这个心理落差肯定是大的,当然不愿意相信。”尽管不少从鉴定区出来的人纷纷说要保留自己的意见,今后还要找其他专家看看,现场前来鉴宝的队伍还是越排越长。
记者发现,鉴定会的现场几乎没有真正值得专家们称赞的古董。是像老百姓说的那样专家的意见不可靠呢,还是确实没有好的古董?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柏达告诉记者:“真的古董是要几十万、几百万元的,那些淘货市场上的人怎么可能把那么贵的东西几千元就卖给你了,让你去发大财?而且真的价值连城的宝贝几乎都在高端的收藏家手里,普通老百姓手里是不会有太多真的东西的。”
针对目前民间的“收藏热”现象,杨柏达建议老百姓还是多看少买,“搞收藏的人要具备三个条件,有钱、有闲、有收藏专业文化。我觉得普通老百姓还是不要搞什么收藏了,花的都是冤枉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