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2日讯 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怎么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昨天下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丁兰实验学校举办了一个团体心理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归属感及安全感。
活动中设计了一个名为“找家”的游戏,游戏以班级为单位,全班同学一起参加。学生先在操场上围成一圈按逆时针方向走,然后按照老师的口令,学生们临时组成“3口之家”、“5口之家”、“6口之家”等,活动中没有找到“家”的学生即为“无家可归者”。
镜头一:
有学生主动退出
“8口之家。”老师话音一落,学生立刻跑了起来。
记者站在三(1)班旁边,班里几个女生听到老师的口令立刻围到了一起,但就在她们准备牵起手时,一个个子高高的女孩跑了过来。“1、2、3……”学生们数了起来,总共9个人,多了一个,怎么办?大家都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儿,一个戴眼镜的女孩低着头慢慢退出来,剩下的学生手牵手围成一圈跳了起来。退出的女孩向周围看了一圈后发现别人都组成了“家”,头低得更低……
“高个子的女孩是班干部,平时一直都很活跃,戴眼镜的女孩性格有点内向。”楼老师在一旁轻声说。
“为什么要主动退出呢?”记者问戴眼镜的小女孩,但她一直低着头不说话。
“肯定有一个人要退出的,”后来她轻轻告诉林老师,“大家都站在那里也不好。”
心理辅导老师点评:
小姑娘的行为反应很有可能向我们透露着这样一个信息:她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比较习惯于退让和迁就,很有可能自信心水平比较低。
针对这个问题,建议以后班主任在上课以及开展班级工作时要注意寻找她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她,多给她表现的机会,逐步提高她的自信心。
镜头二:
“二人联盟”最后“无家可归”
四(3)班的程家俊很聪明,为了防止“无家可归”,他跟一个好朋友结成了联盟,两个人始终站在一起。这招果然很管用。在做“3口之家”、“5口之家”游戏时,他们两个先跑到一起,然后再找别的同学,两人都没落过单。
但是在“6口之家”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人跑到一起后发现要找别的同学却找不到了,别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家,只剩下他们俩站在一边……
心理辅导老师点评:
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他们很有合作意识,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困难,这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平时小团体意识可能比较强烈。如果能通过今天的活动,让他们意识到平时只关注小团体而忽略班级这个更大的家庭是不行的,那这个活动就获得了成功。
镜头三:
班长的关注
班主任楼惠英老师讲了他们班学生的情况。“3口之家。”当楼老师喊出这句话时,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家人”,高高兴兴地跳着大叫,只剩一个男孩站在那里,男孩的眼圈红了。班长没有像别人一样笑,虽然跟两个同学手牵着手,但他却不时地转过头去看那个“无家可归”的同学。
“5口之家。”又一轮游戏开始,班长马上冲到上回落单的同学身边,紧紧地抓住了他的手……
心理辅导老师点评:
班长的一个发自内心的举动,让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学生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只会以自我为中心,他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会主动去帮助他人。这样的行为只要能出现,就必定能带动起整个班级的团结意识和团队意识,非常难能可贵。后期班主任如果能对该行为进行适当的强化,相信对班级团队的建设相当有利。
学生应学会反思
“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曾做过一次调查。”学校心理老师王珏说,调查对象是149名五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约2—3成学生接近“孤独倾向”、“学习焦虑”以及“对人焦虑”等问题的临界点。根据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焦虑”水平升高,“对人焦虑”水平也会相应升高。虽然这些焦虑尚不属于心理问题,但若不及时加以干预,情况有可能会恶化,组织类似的团体心理活动非常有必要。
游戏结束后,班主任还会针对班里同学在游戏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导。王珏介绍,比如可以在班队课上将某件事情拿来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与大家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正确的。
另外,王珏说,老师不要批评做得不好的学生,可以去表扬做得好的学生,这样也能让别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怎么做比较好,让他们自己去改正。“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