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
急速的扩张,高利息的民间借贷,或者缺乏技术支撑的盲目扩张,审视陷入困境中的这些企业,总能够找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而当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遭遇到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后,凝聚的风险随时都可能爆发。
浙江企业该如何告别“粗放式”经营模式?如何防范未知的金融危机风险?总结华联三鑫、江龙控股、宝娜斯,以及仍在等待重组的南望集团、飞跃集团的经验教训,我省多位知名经济学家针对企业如何告别“粗放式”经营提出了多重建议。
【案例分析】
【15亿元注资资金 帮助华联三鑫度过危机】9月份突然倒闭,经过多方协调,如今终于恢复生产,作为我国第一家有民营资本介入的大型石化企业,华联三鑫经历“凤凰涅槃”最终重新开起机器,无疑为浙江一些陷入困境正亟待重组的企业提供了榜样的力量。>>点击查看
【江龙控股敲定分拆重组 方案尚需多方博弈】总资产从0到22亿元,陶寿龙用了短短8年时间;从22亿元到负18亿元,不到一年。就像一颗流星,江苏人陶寿龙从绍兴的天空划过,留下一个令人唏嘘感叹、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滑行轨迹。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条轨迹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反思和警示。>>点击查看
【宝娜斯转危为安 事例证明不能一味做大做强】快速的扩张、管理者个人的决策错误等,一手促成了企业的危机。义乌袜业企业宝娜斯的困境来得与华联三鑫、江龙控股等出奇得相似。>>点击查看
A.资金链紧张成发展瓶颈
“资金链紧张,是眼下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主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雪军分析,“不只我省的企业,全国范围内其他出现困难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因资金链紧张而陷入困境。”
他指出,现在全球金融形势变化莫测,但很多企业由于前期扩张过快,过于考虑资产规模膨胀,却不考虑自身条件。金雪军指出的自身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扩张的同时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与之相对应;另一方面是财务杠杆问题。
“市场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基本支撑,如果扩张举措缺乏市场这个基本的支撑,难免就会出现问题。”金雪军指出,企业考虑市场涉及两个方面,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要充分认清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其次,还需要考虑产品竞争问题。事实上,像华联三鑫一而再地扩大PTA的产能规模,却忽视了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而江龙控股在扩张的同时,缺乏产品基本的品质和信誉保证,更加谈不上市场基础。
“财务杠杆问题,涉及到规模和现金流的问题。”金雪军分析认为,多数出现危机的企业都有一个通病:收支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的扩张是以负债规模来支撑的。
谈到资金链紧张的通病,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中心杨轶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企业就像一条船,企业规模就像船的载重量;企业规模越大,意味着这艘“船”的吨位越重。在水位一直居高的情况下,确实不会有风险。问题是当这艘“船”的吨位已经上了一定的规模、而水位又下降的时候,船的吨位越重,越容易搁浅。“很多企业喜欢‘满打满算’过日子,都是假定宏观形势好为前提;其实当企业上了一定的规模,就必须顾虑很多因素,包括警惕水位随时可能会下降的问题”。
当“吨位过重”的企业遇上了“水位低”的日子,遭遇“搁浅”命运的企业,往往喜欢转而诉求民间的高利借贷做“周转”。对这种现象,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资本市场与会计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铮直言:“这等同于‘饮鸩止渴’,甚至‘慢性自杀’。”他指出,小规模企业认为通过民间借贷可以暂时缓解资金紧张,但民间的高利率借贷在补给的同时也成了危机爆发的潜在因素。
B.告别粗放式 专家来支招
那么,我省的企业该如何摆脱原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而进入相对集约的精细化管理时代?姚铮认为,从战略的角度看,民营企业走集约化经营模式,首先应该将规模小、数量多的企业集群化,鼓励“横向并购”,实现升级换代。其次,提高产品的档次、技术质量也是增强民营企业经营的方式,“为什么来自欧洲的产品可以在美国的大品牌店经久不衰,一口价几百、上千美元,而来自浙江企业的产品却有不少只能出现在‘Dollar’店(编者注:即一元店,店内所有产品只卖1美元)?产品档次与技术质量成了关键因素。”姚铮说。
其实,在这场金融风暴到来之前,我省有不少企业未雨绸缪,提前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反而从“危机”中寻到了“机遇”。“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6%进行研发。”生产净水器的宁波沁园集团董事长叶建荣告诉记者,今年受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他们在国内的销量也受到了冲击,但是因为其制作净水器的技术先进,有一定的市场垄断性,国外的销售量仍不降反升,“现在回头想想,幸亏前两年抵制住诱惑,没有随大流去生产当时市场上旺销的冰箱。”叶建荣说,足够敏锐的出口企业,其实早两年已经能够“嗅”到危险的信号。
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又该如何防范这种系统性风险?杨轶清认为:“短期看,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现金流。企业家要认识一个问题:同等量的资金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不一样的价值。比如同样的1000万元对现在的企业来说,远比在宏观环境宽松的环境下价值要大得多。因此,企业可通过尽量收回应收账款、尽可能开源节流来降低运营成本、甚至将库存折价变现等途径,想方设法增加现金流。”
从长期来看,杨轶清认为,企业规避风险,关键一点是充分考虑可能的风险,并在扩充企业规模时给未来留有余地,“主要是控制市场的负债率,不能只考虑宏观环境理想状态下的发展思路,要合理控制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