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通屿激情唱响渔歌号子 盛伟 摄
浙江在线11月16日讯
初冬的黄昏,74岁的林通屿一个人来到海边,对着茫茫大海高唱:“嗨六个哈六个,嗨六个哈!正月会开牡丹花,二月会开水仙花……抓鱼人有福不会享,一年四季看浪花。”
这是一曲曾经在岱山渔民中非常流行的渔歌号子,名为《摇橹号子》。像这样的渔歌号子,林通屿心里装着百多首。
林通屿被当地的渔民称为“渔歌王洛宾”,为了不让渔歌号子这一渔家文化遗产失传,林通屿一直在致力于搜集各类渔歌号子,50年来,他几乎将所有曾在岱山流行过的渔歌号子收集完整了。
号子唱出渔家甜酸苦辣
林通屿1934年出生在岱山县东沙角,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这里是著名的大黄鱼聚集地。每年的春夏之交大黄鱼渔汛期,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渔民都会集结于此捕捞。
1956年,年轻的林通屿供职于岱山县文化馆。
5月的岱山乍暖还寒,寒风大浪中,渔民几乎是赤膊驾驭着渔船。“比起现在渔船,那个时候的渔船只能算舢板,渔民所有的操作基本上都靠人力。”
渔民喝酒抗风寒,喝酒之前都要齐声唱喝酒渔歌号子《好吃要算高粱烧》,然后,起帆、起锚、撒网……每一个捕鱼环节,都要喊不同的渔歌号子。号子婉转高亢,节奏分明,帮助渔民步调一致。
每到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时节,海面上的渔歌声声,号子阵阵。这让年轻的林通屿兴奋不已,他决心去收集所有的渔歌号子。
真正地接触到了渔歌号子之后,林通屿才知道渔歌号子不仅仅是好听,更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情感。
1966年的一天,早晨天气预报风平浪静,林通屿跟随渔船出海采风,下午天气陡变,雷雨大风顷刻而至,眼看小舢板有倾覆的危险,全船渔民高唱起渔歌号子:“行船哪怕对头风罗,晒鲞哪管太阳红罗,要摸珍珠海底钻,要抓大鱼急撑篷罗,嗨嗨嗨嗨嗨!”小舢板竟然奇迹般地安全靠岸了!林通屿立刻记录下了这段让他感动的歌词曲调,并起名为《风暴歌》。
渔歌号子记录了渔家的抗争、忧伤,也记录了渔民丰收的喜悦。在《渔家乐》的渔歌号子里,林通屿记下了渔民了心声:“近洋好,远洋好,年年光景好,生活乐陶陶。”
渔歌号子渐行渐远
当林通屿收集了上百首渔歌号子时,他渐渐发现,能唱渔歌的人越来越少了。如今的渔船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舢板了,无需人力起锚、起帆、摇橹……没有了集体体力劳动,号子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如今的渔民都是新一代有文化的渔民,他们懂电脑,有手机,渔船上也有很丰富的娱乐生活,他们无需再用渔歌号子表达自己的感情了。
但林通屿执着地认为,渔歌号子是一个应该保留传承下去的渔家民间艺术,没有渔民来唱,来创作,渔歌号子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群众基础,林通屿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渔歌号子如果不由官方保留下来,将会马上消失。
“虽然它已经有些不合潮流,但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民间艺术,我有义务将它传承下来。”他加紧向老渔民搜集渔歌号子,同时不断地向周围人宣传渔歌号子的魅力,渐渐地,一些民间文艺爱好者加入了他的队伍,和他一起收集遗留的渔歌号子。
渔歌号子列入“非遗”
林通屿观察着民间艺人的好苗子,着力地寻找着传人,并努力地将渔歌号子以舞台的形式表现出来。林通屿成功了:他收了令他满意的徒弟,渔歌号子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多次获得国家级文艺大奖,多次出国演出。
演出的成功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岱山县甚至有意将渔歌号子打造成一张旅游名片。今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将岱山渔歌号子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年过七旬林通屿依旧在码头找渔民聊天,和曾经的老渔民在海边唱着渔歌号子:“因为我是海的儿子,我爱大海,爱渔歌号子,更爱与我一起笑过唱过的渔民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