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关键词   范围 
杭州晴到少云 38~28℃ 全省
  首页 | 原创 | 浙江即时报 | 资讯通 | 高层 | 人事 | 浙江纵横 | 媒体广场 | 图片 | 专题 | 浙江概况 | 平安浙江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一个乡生产的笛子占据全国一半 中国笛乡掘金记
  “这个孔弯一弯,音色更好。”周林生指点弟子李德华。     尹炳炎 摄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 记者到杭州市余杭区中泰乡的时候,这里刚刚开过第二届“竹笛之乡文化艺术节”,听说艺术节开幕式上最火爆的节目是100位笛厂老板吹响的笛子合奏《金蛇狂舞》。艺术节每年放在这个时节,是因为冬至前后原本就是中泰人一年中最忙碌最闹猛的节日——这两天,中泰竹山上下都是砍竹制笛人。

  昔日满山苦竹1毛钱1斤,苦得连野猪都不啃。穷苦了上千年的杭州中泰乡紫荆村,如今办了100家制笛工厂,销量占全国市场的一半,还远销东南亚。中泰乡数千名孩子个个会吹笛子,有的还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竹笛专业。

  1个村近百家制笛厂

  昨天,我来到杭州中泰乡紫荆村仙洞山,山脚下,一辆辆满载着竹子的人力车往村里拉去,山路上一捆捆的竹子整齐地码放着,几位村民正在往每捆竹子上插一根1米左右长的小竹竿。“竹竿插上,就好背竹子啊!”村民老郭说着,“嘿呦——”一大捆竹子背上了肩膀,拖到人力车上。

  抬头一望,上百位村民在山坡上砍竹子。村民老黄说:“立冬以后立春以前,霜打的竹子最适宜制笛。手感好,而且没有虫蛀的斑点。”

  竹子运到山下,就分头进了村里八九十家制笛工厂。

  “永华乐器厂”、“”金声乐器厂、“笛韵乐器厂”、“笛萧乐器厂”……几乎每一幢农家小楼就是一家笛子工厂。

  村民老胡在自家院子里裁制竹笛原料。电动切割机的噪音很大,他扯着嗓子告诉我:“40多厘米一根笛子,每根竹子能切三四根竹笛。”

  吹好笛子才能做好笛,开厂的村民们都能吹出小曲儿来,前两天中泰乡竹笛节上,有一个节目就是百位笛厂老板吹奏《金蛇狂舞》。不过他们几乎都笑着告诉我:“我家孩子比我吹得好。”

  全乡孩子大都会吹笛

  周五下午,杭州中泰小学305班学生鲍一凡趁着课间活动时间,拿出笛子吹奏起了《阿佤人民唱新歌》,他乐呵呵地告诉我:“每个同学的课桌里都放着根笛子。”

  305班的鲍一凡是学校里的“最佳小笛手”。这个10岁的小男孩已经有4年的吹奏经验,家里也开了制笛小作坊,他的笛子就是爸爸亲手做的。

  在笛乡中泰,笛子课是所有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没唱过的歌,只要给孩子们一根笛子,他们就会读谱吹笛,吹过一遍后,就能哼歌了。”中泰小学的老师鲍华锋说,“我们3到6年级大约1000名学生,多次表演过‘千笛合奏’。”中泰乡10岁以上的孩子,几乎都会吹笛子,

  中泰小学办公室主任鲍华锋告诉我:“我们有个校本课程,叫《竹乡笛韵》,从三年级开始,笛子课每周一节,教授学生认识竹子、竹笛制作和笛子吹奏。”

  村里孩子周密、董寅聪竹笛吹得出色,如今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学习竹笛专业。

  全国一半笛子出中泰

  “长大了,把我爸爸的工厂开到北京去。”许多孩子们心里都有个梦——以后要像董雪华那样,在笛子上刻名字,到北京开个工作室,给音乐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们定制品牌竹笛。

  董雪华今年37岁,在村里开了家“灵声乐器厂”,在北京西客站附近则有个“董雪华工作室”,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广播乐团等单位的笛子名家都到他的工作室定做竹笛。

  周日上午,董雪华在工作室加班,为一根紫竹笛挖孔校音,他说:“这是给音乐学院的教授定做的笛子,他们对笛子的要求很高,因此我工作室出去的笛子量不大,每年大约1000根左右。”

  中国音协管乐研究会副会长张维良师生的笛子全部出自董雪华工作室,每年大约100根左右。张维良告诉我:“全国大约50%的竹笛来自中泰,70%的中高档竹笛出自紫荆村。这样的笛村,全国没有第二个。”

  “低档笛子五六元一支,高档的上千元一支。”紫荆村方书记说,村里100多家制笛工厂,年产值六七千万元左右,另外还有20家配套工厂,包括刻字厂、牛角厂、油漆厂、笛包厂、纸板盒子厂、木塞厂、打孔机厂等等,村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

  苦竹曾经伴穷乡

  中泰有苦竹2.8万亩,隋朝开始,每年冬季,余杭泰山铜岭桥(现紫荆村)的山民,就砍下一捆捆的苦竹(也叫笛竹),肩挑、牛驮、独轮车推,纷纷从山间小道上运送到运河边上,装上船沿大运河北上,一直运到长安、汴梁、燕京。从此,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用余杭铜岭桥的竹做成的笛了。

  唐宋元明清,历代王朝都喜欢用余杭铜铃桥的笛竹制成宫廷御笛。每年从余杭通过水路运来的笛竹,都有宫廷乐师请乐工制成御笛,敬献给皇上。

  但是直到20多年前,这里还只是浙江省“苦竹之乡”。“那时候,竹子价钱是每斤1毛钱,村民们日子过得都紧巴巴,有的竹乡还能卖笋赚钱,可苦竹根发出来的苦笋,连野猪嫌苦,不愿吃。”村民董仲彬说,那时侯,大量苦竹当柴烧,或者做竹竿、帐竿、旗竿、钓竿等原料,“不过,我们知道苦竹是制笛子的好材料,因为全国各地的音乐教授、制笛厂都来我们这里挑竹子。”

  传奇的上海制笛师

  中泰从“苦竹之乡”到“中国笛乡”的跨越,和一个名叫周林生的上海人分不开。

  我在鹂音笛萧厂、村民李德华的家里见到了周林生,他今年60岁,留了山羊胡子,身材瘦瘦的,十分热情开朗。

  周林生原是制笛师,后师从笛子演奏大师陆春龄,精通笛子制作和演奏。在中泰,年长的称周林生为“周老师”,年轻的唤他“娘舅”、“干爹”,年幼的称他为“爷爷”。

  1984年冬天,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任制笛师的周林生,来到中泰乡紫荆村铜岭桥采竹。“冬至的竹质硬不易虫蛀,用3年龄竹靠近根部的竹节制笛为最佳。”周林生边觅竹边与村民交谈着,没注意脚下,被山坡上横着的一节竹根绊了一下,从山坡上滚了下来,三根肋骨骨折。村民们将他送至医院治疗,之后又在村民家养伤。

  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周林生康复了。朴实的村民,淳厚的民风,使周林生深受感动。从此,他与中泰竹农结下不解之缘。

  这年,中泰第一家笛箫社在周林生的努力下成立,周先生向村民传授了笛子制作技艺。

  每到周末,他从上海赶到铜岭桥指导村民制作笛子,边教边示范,把制笛技艺无偿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周林生在指导村民制笛的同时,还免费指导村民吹奏笛子。有的村民上了年纪手势硬,周先生就手把手进行指导。竹笛的优美音色,使笛乡子女逐渐喜爱上了笛艺。七年前的一天清晨,还是十二三岁小姑娘的周密,拿着笛子来到离家不远的水库大坝上练习吹笛。正巧,周老师也在坝上晨练。听到小姑娘的笛声,周老师就主动上前指导,并鼓励她学笛艺。经过苦练,周密于今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留言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昵称:  
·笛子演奏爱好者乐当民工子弟“编外老师”
·口吹笛子双脚写字 永康青年练就绝技[图]
·黄龙洞新添的石碑当中为啥镶根大笛子
·数学老师怀绝技 右鼻孔吹笛子左手写毛笔字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