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1月21日讯“硬骨头六连”——这是一支荣誉等身的部队,在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是唯一两次被最高统帅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的基层连队。
“英雄硬六连”——这是一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熟练掌握先进作战理念的高科技“铁军”。
45年前的1月22日,六连被国防部授予“硬骨头六连”称号。今天,记者走进这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连队,感受六连特有的“硬骨头精神”。
硕士新兵植入“硬骨头”
脱下军装走出硬六连营区时,说好不哭的战士李翔,最后还是没有忍住,蹲在地上哭得稀里哗啦。他舍不得连队的一草一木,更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战友。
做一名军人是李翔的梦想,这个梦想在2006年11月终于实现了。刚读研究生才3个月的他弃笔从戎,当年的12月被分配到“硬骨头六连”。作为家中的独子,李翔当兵的最大愿望就是来吃“苦”。
营房像别墅,大厅里还有超大屏幕液晶电视,休息室里有电脑,“现代化”的军营出乎他的意料。更出乎意料的是,下到连队,这里的官兵人人身怀绝技,跆拳道黑带二段任斌、钢琴九级储召威、全国青少年散打亚军郑小龙……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的前任排长覃文强。
不大的连队荣誉室,里面却“住”着“拼刺英雄”刘四虎、“特等战斗英雄”高家凯、“孤胆英雄”尹玉芬、“战斗英雄”展亚平等15位全国战斗英雄。闻名遐迩的“硬骨头六连”,过去是靠刺刀见红拼出来的,这是连队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刚到连队时,和其他新兵一样,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李翔都不适应。400米障碍训练,10多个障碍物,他有六七个过不去。一天训练下来,胯骨和大腿被撞得淤青。
一次训练过云梯,他一上去就掉了下来,失败了10多次,手掌被磨出了四道血口,一沾铁杠就钻心地疼,当时盼望班长能发发“慈悲”,可班长却视而不见,大声呼叫着“加油”。没办法,他只有豁出去了,手在沙子里搓过后,大吼一声,跳上铁杆顺利通过。
自那以后,李翔克服了心理恐惧。有了这股拼劲,在其他训练课目上,他也取得了突破,尤其是他的体能“短板”——五公里越野,竟然练成了“强项”。
“我自豪,我是六连的兵。”记者电话采访复学后远赴内蒙古进行地矿勘察的李翔时,他刚从几百米深的矿井中上来。半个多月来,他与工人一直在井下做压力试验,每天都要干10多个小时,别人问他苦不苦,他自豪地说:“硬六连的字典里没有‘苦’字。”
游戏里“玩”出来的战斗力
随着3发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驾驶最先进步战车迅速穿越“敌”雷场,“瞄准、发射!”神炮手孙伟启动按钮,“轰!”,车载自动炮3声巨响后,目标点被夷为平地。
这是一场红、蓝军之间真刀实枪的对抗战斗,神炮手孙伟百发百中的能力给上级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考官想不到的是,神炮手弹无虚发的技能,竟是从网络游戏中得来的。玩游戏也能增强战斗力,这就是神奇的六连。
部队新兵多是“80后”、“90后”的新人,入伍前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电脑游戏。疏胜于堵,如何让战士在业余时间通过玩游戏增强实战能力,寓教于乐,六连干部大胆设想,仅用一个星期,连队与软件专家就设计出一套火箭弹模拟射击软件,通过设定不同的风速、距离和目标,使战士们在逼真的实战环境中学会射击原理,熟练操作技能。
在六连,成绩优秀不算好,破了纪录才算好,全师半数以上比武纪录都是六连官兵创造的。为了锤炼过硬的军事技能,过去也用过“土办法”:看新闻时,战士不坐板凳,而是单膝着地,边看电视边练习跪姿射击动作;每晚加班练体能,每人3张面巾纸,直到额头上滴下来的汗水把纸湿透再上床休息;手榴弹投不远,就一次投十几枚,最后练到手都抬不起来……
“让官兵的每一滴汗水都有价值,让官兵的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层层加码高负荷训练,能出一时的成绩,但不利于战斗力的长远提高。于是,浙江大学的体育教授被请来讲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力学,国家二级运动员、士官姜麟成了体能训练的“总教头”,苦干加上巧干,战士们的成绩提高得更快了。
抢险救灾的“急先锋”
2008年初,南方遭遇罕见冰冻灾害。营区内积雪达到30厘米厚时,不用命令,战士们主动准备救灾器材,整装待发了。
热气腾腾的红糖姜汤端来了,热乎乎的盒饭送来了。2月3日,杭州城站火车站站前广场的临时帐篷里,在厦门务工的甘肃岷县的后平芳一家忘不了,是“硬骨头六连”炊事班的战士,每人从自己的盒饭中省出一点,给他们凑足19份盒饭,解了他们一行的燃眉之急。
接到赴江西赣州抢修电网的紧急命令后,官兵们星夜驰援。到达被冰雪压垮的文赣钱286号电塔脚下,要把30多吨塔材运上山去。当地村民说,当年拉电网时,为把材料运上海拔800多米的高山,毛驴都摔死了好几头,更何况现在这样的冰雪封山的季节。
不用动员,连长、指导员带头,全连官兵用脚踩、用刀砍,硬是在冰天雪地的山上开出了一条400余米长的通道。手被划破、脚被刺伤,没有人喊一声苦、叫一声累,原定3天完成的任务,6个小时就大功告成。
最难啃的“骨头”是部队转战到井冈山,要把30多根2吨重的实心电线杆抬上1000余米高的山顶上。热了,抓一把雪塞进脖子;渴了,抓一块冰含在嘴里。战士王兵记忆最深的是2月15日一大早,由于任务紧,部队没来得及吃早饭就上了山,直到中午时分仍在苦干。带了一只苹果上山的卫生员,见连长俞树明嘴角干燥得裂开了,就偷偷地塞给了他。连长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说:一只苹果怎么分呢?说完他先咬了一口,就转交给边上的战士,苹果就这样传来传去,“接力”吃下去了。吃完这只苹果后,官兵们竟然把上千斤重的电线杆一口气抬上了山顶。
现场的群众被深深感动了,他们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肩挑背扛。妇女送来了热水,老人胸口捂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送上山。“当年的红军又回来啦!”老区人民以这种方式,表达着对子弟兵的厚爱。
岁月在变,不变的是根植于六连官兵骨子里的“硬骨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