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干 陶玉琪 王欢 摄
浙江在线01月22日讯
时至年关,原本拥挤的中河路堵得厉害。下午4时不到,我们开车从中河高架庆春路口子下来,前方红灯,车子停了下来。
突然,一张尘扑扑的小脸出现在车窗外,她一只手挥动着,另一只手伸到眼前,要讨钱。是个女孩子,小脸和小手都冻得红红的,记者摇下窗,往她手里放下1元硬币。碰到她小手的瞬间,感觉冰凉。
一个、二个、三个,不一会儿,车窗外已站了四五个女孩。这些便是最近出现在中河高架桥下的乞讨孩子。他们看上去都只有五六岁,寒风中冷不丁地出现在车窗外。有一辆车没摇下车窗,为了打动司机,女孩干脆跪了下来。
这群孩子集中乞讨的地点就在中河路与庆春路口附近,有时也会出现在凤起路口或解放路口。车堵的时候,他们在车子中间穿梭,一辆辆地讨。如果路上通畅了,他们便三三两两地坐在高架下的花坛上玩耍。
这些孩子为什么不回家?他们住在哪里?乞讨得来的钱都交给谁?一周来,本报记者与湖滨派出所的民警一起展开追踪调查。
夜色中,大人小孩回到出租房
这些孩子到底住在哪里?1月17日晚上,记者跟着他们,想一探究竟。晚上10点,马路上乞讨的3个孩子开始往中河路东边一个灌木丛集中。过了5分钟,走来了3个大人,他们和孩子简单交流了一下,就一人牵着一个走。
从中河路一路走到了清泰街,他们走到了清泰立交桥下休息。过了大约10分钟,他们又走到了立交桥上面,记者也加快了脚步。突然,高个男子回头看了一下,明显放慢了脚步。
男子带着这支队伍又朝反方向走,和记者打了个照面。“便衣……”虽然他的声音很轻,但由于周围没有车辆和行人经过,记者还是听到了这个词。他们对记者产生了警惕。
下了桥后,他们拐进了旁边的小巷。记者跟上去之后,却不见他们的踪影。正在这时,从暗处突然走出那个高个男子,他看记者的眼神充满了警惕。记者只好回头走。
大概是看到记者走远了,他又朝小巷的深处走去。男子的身影消失在海潮路69号这个院落里。
“你在这里干吗?找谁啊?”一名邻居走了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记者。他说这个院落里住着十一二个外乡人,挤在两个小房间里。
唆使孩子乞讨的竟是亲生父母
其实,湖滨派出所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孩子。“除了影响市容,也不安全呐,万一孩子被车撞了可怎么好?”民警们也决心要探探究竟。
1月20日晚上10时许,中河路上又来了6大6小,一行12人。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很顽皮,一个人走在靠近中河的绿化带上。
夜巡民警在中河路把他们拦了下来。
“他是你爸爸吗?”夜巡队员问其中一个女孩子。“他不是我爸爸……”其中一个孩子,她的袖子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了,大声哭喊起来。
队员们都吃了一惊:莫非孩子是被这些大人骗来的?
在6个大人中间,记者又见到了那个高个男子。他叫龙渊,32岁了,他们这一行人都是甘肃岷县人。“一天每个孩子能要到二三十元吧,多的时候四五十元。”孩子乞讨所得都要交到大人手里。龙渊手里抱着一个6岁的孩子,他说,这是他的亲生儿子。
男子落泪:谁愿意让孩子干这个
被夜巡民警拦下的这6对,都是父母带孩子的组合。那个小孩叫“他不是我爸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她把爸爸一直叫成妈妈。
龙渊说早几年和妻子离婚了,孩子判给了自己。“我们家乡雨水少,我家在山坡上,天一旱,种点什么都要枯死。”龙渊说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了,他就带着母亲和孩子出来谋生。
“我在上海一家消防器材公司当过保安,后来又不干了。”龙渊不肯说原因。
“说实在的,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干这个?不过我相信孩子今后一定过得比我好。”说到这里,他的眼圈红了。至于怎样让孩子过得好,龙渊说先回家再说。
37岁的龙启明这次带着14岁的二女儿和12岁的小女儿来到杭州。5天里他两个孩子讨到了200多元。民警问他知不知道孩子在快车道乞讨的危险,他一脸迷茫。
经查,这些人没有作案前科
昨天凌晨,警方对这12个人的身份进行了核实。通过其随身携带的身份证和上网查询,他们确实来自甘肃岷县,大人和孩子之间存在血缘关系。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杭州。
6个大人没有作案前科,来杭州之前,他们中有些曾经到上海等地打过工。早些日子,他们曾经在杭州望江门一带的饭店门口乞讨,但是经常遭到白眼。后来发现堵车的时候向车上司机和乘客乞讨是个办法,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点。最终,他们选中了闹市中河高架下口的位置。
民警对这些大人进行了严厉的教育,并把大人小孩一起送到救助站。
就要过年了。瑟瑟寒风中,车流中的乞讨生活,给这些孩子的童年印上了一抹灰色的烙记,也让人看了备觉心酸:这个时候,他们本该在温暖的房子里,过着快乐的寒假啊。我们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他们的父母会不会带到另一个城市乞讨?读者可以拨打96068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