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别致的墓碑
半山水洪庙浙江安贤园,有一块别致的墓碑。
碑左边,干净利落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一幅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画像,下面是泰戈尔的两句诗:是大地的泪点,使她的微笑保持着青春不谢。
碑的右上方刻着一行字:风,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魏风江
下面是一张逝者的黑白照片,逝者魏风江(1912-2004),终年93岁。
墓碑背面写着逝者生平:
魏风江先生,萧山河上镇人,原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南亚学术研究会顾问、原绍兴市越秀外国语学校首任校长。
1933年到1938年,受蔡元培先生派遣,留学印度国际大学,是印度诗圣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曾在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创办的真理学院,直接受教于甘地先生……
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事业,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受到了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盛赞。
蔡元培批准魏风江赴印度求学
辗转联系上魏先生在天津的外孙女,她说,父母一辈都不在杭州,想了解外公的事情,不妨找找他的生前好友。
循着这条线索,我们找到了魏先生的两位朋友。
王铁安,当年曾参与创办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现已85岁高龄。“要了解魏老啊,我很熟的。”电话里,王老先生声音洪亮。
魏风江1912年生于萧山,曾就读于绍兴一中、上虞春晖中学,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在教育家匡互生创办的立达学园学习。
1913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凭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拿出1万英镑奖金作为基金,在罗曼·罗兰、罗素、萧伯纳、爱因斯坦等国际名流支援下,于1921年在圣蒂尼克坦(意为和平村)创办了“国际大学”。
这所大学的学生,没有宗教、种姓、贫富、男女之分,学习之外,学生必须劳动,植树种菜、烹饪洗涤建校舍等,都要自己动手。
1933年,泰戈尔的中国朋友蔡元培组织成立了“中印学会”并任会长,响应泰戈尔发展印中文化交流的号召,蔡元培会长批准推荐魏风江前往印度,到国际大学攻读印度历史文学,他成了国际大学第一个中国学生。
你是第一只从你们祖国飞来的幼燕
到国际大学后,魏风江见到了泰戈尔,泰戈尔对他说,你是第一只从你们祖国飞来的幼燕,欢迎你筑巢在圣蒂尼克坦,同我们一起生活和学习吧。
此后,魏风江开始在泰戈尔身边学习印度历史、文学,还结识了后来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等国际友人。
后来,他又去了印度圣雄甘地的“真理学院”学习,那里有织布工坊、小型肥皂厂、印刷所和住宅,实现着甘地农村改革的理想。
魏风江到真理学院第二天早上,就学纺纱——真理学院师生每天要纺纱一小时,每月交一定数量的棉纱。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魏风江才辞别恩师回国。
1939年春,他回到家乡萧山,在当时内撤金华的国民党省政府主席黄绍竑手下,任外事秘书。其后,又辗转在浙江和上海的大中学校里任教。
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泰戈尔的一首诗
解放后,魏风江曾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屡经波折。1984年,在政府关怀下,他搬进了杭州花园北村一套4室1厅的住房,此时他已72岁高龄。
一天,在抗战中结识的老友邵鸿书从绍兴来杭州登门拜访,力邀他出任绍兴越秀外国语学校校长。
魏老答应下来,随即到了绍兴。以校长身份站在越秀讲台上后,他给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恩师泰戈尔的一首诗。
“魏风江面庞很有棱角,眼窝深陷,鼻梁挺,常穿一身中山装。“越秀外国语学校三年前送给我一个VCD光盘,上面就有魏老给学生上英文课的一段录像,他口齿很清晰,嗓门也很响,讲起课来绘声绘色。”王铁安回忆。
课余,魏风江还写作,先后出版了《我的老师泰戈尔》《印度的建筑艺术》《印度的宗教》等多部作品。
花园北村的泰戈尔纪念堂
1987年和1997年,魏风江曾两次应邀访问印度,受到极高礼遇。第一次访印归来,他在杭州的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房间,设立“诗人泰戈尔纪念堂”。
退休老画家洪洽也住花园北村,因这间纪念室结识魏老,交往十余年。
5月12日上午,花园北村15幢家里,74岁的洪洽老人回忆起和魏老的交往: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看到一则消息,说魏老在花园北村寓所里办了一个“诗人泰戈尔纪念堂”,后来又得知魏老还是泰戈尔惟一的中国学生。跟我是一个小区嘛!我喜出望外,决定去拜访。
但我跟魏老素不相识,为慎重起见,我到社区问来魏老的住址,寄了封信过去。过了几天,有次我回家时,在门边看到夹着一张名片,一瞧,是魏老的!
我马上过去拜访。
那时,魏老快80岁了,我比他小20多岁,魏老很随和,说起恩师泰戈尔就滔滔不绝。
我参观了“诗人泰戈尔纪念堂”,那是魏老家里一间房,房里摆放着他60多年前留学印度时拍的珍贵照片和史料,有他的学习和生活照片,还有他和泰戈尔、圣雄甘地、尼赫鲁等人的合影,还陈列着1991年印度驻华大使海达尔先生赠送的泰戈尔半身像。
魏老有两点让我很敬佩:一是他记忆力很好,过去的事讲起来历历在目;还有就是他那么大年纪了,还写作很勤。
我在魏老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他有句座右铭:风,日夜吹拂;江,川流不息;我,永不疲惫,把他的名字嵌在里面。
现在,这也成了他的墓志铭。